APP下载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梅江区曾坑水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015-10-21李爱红罗志唐章丽娟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李爱红 罗志唐 章丽娟

【摘要】本文以梅州市先行试点的梅江区曾坑水治理工程为实例,介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乡村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运用,为丘陵山区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 人水和谐 河流生态修复 曾坑水治理工程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1]。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明确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梅江区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扩展地带,根据防灾减灾、岸固河畅、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的治理原则,2015~2020年规划治理中小河流总长80Km,本文以先行试点的梅江区干才河道曾坑水治理工程为实例,介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乡村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运用,探索丘陵山区小流域水生态文明科学建设之路。

2 工程概况

曾坑水位于梅江区城北镇丘陵山区,是干才河支流,集雨面积4.2Km2,干流河长3.4km,河宽3~8m。多年平均降雨量1436mm,但年内分配不均,其中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前汛期(4~6月)受锋面雨和低槽雨影响,后汛期(7~9月)受热带气旋影响,暴雨发生频率高。

曾坑水治理前主要存在问题是洪涝灾害频繁,河道淤积严重,上游居民的养殖对河道造成了较大污染。根据防洪安全、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治理原则,确定曾坑水治理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结合排涝、生态修复,部分河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治理河长共计800m。

由于曾坑水无实测水文资料,且集雨面积小于10Km2,故采用"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Qm=C2×H24P×F0.84 (1-1)

式中:C2-经验系数(P=10%,C2=0.044);Qm -洪峰流量(m3/s);F -流域面积(km2);H24P-24小时降雨量(P=10%,H24P =165.99mm)

计算得:Qm=24.38 m3/s。

3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是在确保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岸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目的,通过对河流护岸加固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使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2]。

曾坑水治理工程按照"安全、生态、亲水、文化、景观"的理念进行设计,自上游至下游分为近自然修复区(A区)300m、河道景观提升区(B区)200m、河流水活力恢复区(C区)300m三个分区(详见图1)。主要项目有清淤清障工程、生态护坡工程、交通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亲水文化景观建设工程。

3.1清淤清障

清除河道两边及河岸杂草植被,保留堤岸乔木,局部拓宽河道,以满足过洪要求。清淤清障具有协调河流美觀、改善底质环境、增加生物栖息地、增加阳光照射、改善河流水动力等功能,使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达到动态平衡。

图1 景观设计理念分区图

3.2生态湿地

曾坑水上游(A区),有少许禽畜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存在一定的污染,为改善水质,在排污口周围设置一个平面流生态景观湿地(见图2),面积为100m2,植物净化布置考虑过洪要求,故将种植区设在河流两边,面积为50m2,植物选择花叶芦竹、美人蕉、芦苇。同时,为使水体能够较大程度的与植物接触,采用水坝抬升水体,增加水体滞留时间,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图2 湿地构建布置图

3.3生态护岸

按照10年一遇防洪要求,生态护岸采用格宾石笼固脚(见图3),依河流S形状摆列,过滤地表径流、稳定岸坡、恢复河流水动力,并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生态格宾石笼护岸不同于混凝土护岸,能够形成河岸带植物群,维护河岸带生态系统。

图3 护岸断面

3.4河道景观

曾坑水中游是村庄最靠近河流的区域(B区),河岸边建有移民村休闲广场,亲水需求最大,因此B区的目标是亲水、文化,河流景观提升与广场相结合。工程主要有清淤、石笼护岸、岸堤步道、亲水平台、涉水石阶、河岸绿化,打造滨水公园。

图4 亲水平台断面图

3.5河流水动力修复

曾坑水下游长300m(C区),两岸皆为基本农田或树林,淤积严重,部分河段植被茂盛,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河流行洪能力。因此,C区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清淤清障,改善、修复河流的水动力条件,治理重点依次为清淤除障、生态护岸和交通工程。在护岸堤顶上设1m~1.5m宽人行步道,方便交通。

4总结与建议

4.1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曾坑水治理工程项目虽小,但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淤清障过程中保持河流S形态、保留堤岸乔木,采用生态湿地,植物净化,改善了河流水质,采用格宾石笼生态固脚护岸使河道满足了排涝和防洪要求,恢复了河流水活力。

4.2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

曾坑水治理工程运用岸堤步道、亲水平台、涉水石阶、河岸绿化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原则,并与梅江区人民政府 "宜居家园、和谐之区" 建设相结合,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好评,说明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曾坑水治理工程于2015年完工,成为梅州市乡村河道治理样板工程,为丘陵山区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

2.杨海军 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吉林科学出版社 2012.

3.郑哲 段昌兵等.岳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干才河道护岸加固工程设计方案[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