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教

2015-10-21李彦芳

现代阅读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西梁漱溟吐温

李彦芳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在家中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经常陪女儿做游戏,家里边常常充满了他和女儿的笑声。

不仅如此,马克·吐温还经常给女儿讲故事。每当他工作累了,就把女儿叫过来,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自由选择故事的题目。马克·吐温有很高的编故事能力,对于女儿的选题,他总是认真对待。

孩子们喜欢打打闹闹,有时候会犯错误。每当这时,马克·吐温就不再是一位纵容孩子玩乐的“老好人”,也不像其他父亲一样严厉训斥孩子,而是惩罚孩子。

有一次,马克·吐温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这样一家人可以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心情愉悦地向郊外出发。

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大女儿苏西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克拉拉放声大哭。苏西认识到错误后,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希望能够得到原谅。但是,按照家规,大女儿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只需苏西自己提出来,还要经过母亲的同意。

苏西提出了几种惩罚的方式,她看看父亲的反应,又看看母亲。最后,她犹豫了很长时间,终于下定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去度假了,这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

马克·吐温理解女儿的决定对她意味着什么,这次度假她期盼了很久。但是为了让女儿改正错误,他接受了女儿的决定。

马克·吐温晚年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当时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司马迁幼年在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他家学渊博。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在汉武帝时期曾任太史令。

司马谈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对司马迁有重要的影响。

司马迁自幼聪明过人,不到10岁就能流利地背诵很多经典古文,并且开始诵读文献。司马迁像父亲一样,对历史方面的人、事非常感兴趣。父亲就为他准备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供他学习,还为司马迁讲解历史故事。

为了让司马迁的知识更全面,司马谈就让儿子拜当时的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两位老师对他的启发,让他获益匪浅。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离开家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次他的游历范围仅限于长安附近。

父亲希望司马迁能够走得更远。面对周围人的指责,司马谈积极为儿子辩护。他不但为儿子指明了出行路线,还告诉儿子寻访的注意事项。

于是司马迁在22岁时,开始外出游历,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两次游历,开拓了司马迁的眼界,为司马迁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与父亲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司马谈一直想修一本囊括古今的史书,以让后人了解古代的文化和精神。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他知道儿子具有完成史书的能力。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殷切地说:“从孔子之后,四百余年了,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写史书的事放弃了,以致灭绝。现在汉室兴盛,海内统一了,明主贤君,忠臣义士。可是作为太史令我却不能记载他们,荒废了天下的文章,我感到非常的害怕和不安,你要牢牢地记住啊!”

司马迁痛哭流涕对父亲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著书立言这件事,我一定不敢忘记。”

后来,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受到牵连,身受腐刑。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所背负的责任,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写出了《史記》。

梁漱溟1893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世家。曾祖、祖父均做过清朝知州,父亲曾任清朝内阁侍读。

梁漱溟的父亲虽然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传统士人,但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做得有些“离经背道”。梁父和孩子们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鼓励孩子与他自由交谈想法,在一些事情上也积极征求孩子的意见。他还有目的地鼓励孩子发展独立精神,教导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

小时候的梁漱溟并不聪明,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倔强、不听话。所以他并不讨人喜欢。他6岁时开始读书,但却不会穿裤子,而且他体弱多病,经常头晕目眩。医生曾对梁父说,这孩子恐怕活不了太长时间。

梁父没有因为梁漱溟的病和他的“特立独行”而不喜欢他,相反,他认为这个儿子是一个可塑之材。梁漱溟犯了错误,父亲从没有声严色厉地训斥过他,更没有打过他。所以梁漱溟在父亲面前很放松,没有精神上的压迫感。

父亲喜欢看戏,经常带着梁漱溟一起去,而且常将戏文中的故事讲给他听。在父亲的讲述中,梁漱溟了解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梁漱溟看到了另一番天地,激起了他探求历史文化的兴趣。

梁漱溟9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玩,他把自己积攒的一串铜钱挂在树上忘了拿走。当他想起铜钱的时候,发现铜钱不见了。在屋里翻了个遍也没找到,因此哭闹起来,吵得全家不得安宁。对此,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第二天,父亲打扫庭院,偶然在屋前的桃树上发现了那串铜钱,他知道一定是梁漱溟忘在那儿了。父亲没有把铜钱拿下来,而是回屋写了一张纸条:“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询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梁漱溟看了纸条,跑到树下一看,那串铜钱果然挂在树枝上,想起昨天的胡闹,不禁感到惭愧。这件事对梁漱溟影响很深。

叶至善的父亲叶圣陶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至善在上小学时学习不好,留过三次级。周围人的看法让他倍感压力,母亲也认为他不争气、没有出息,这对于出身书香门第的叶至善打击很大。但叶圣陶从来不说什么,他不太相信考试的成绩,也不太注重分数。

叶至善从来没有让自己放松,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入一所学风严格、教育严格的省立中学。叶至善在这所学校里读了一年,他学习努力,从不懈怠,然而,在期末考试时又有四门功课不及格。

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成绩不好的学生是不能升入二年级读书的。为此,叶至善非常难过。当叶圣陶得知儿子情况后,他什么也没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不能单凭考试成绩来衡量。

叶圣陶明白儿子的心情,也了解儿子的能力,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叶圣陶了解到,叶至善不是笨,而是讨厌死记硬背的东西,而国文和英文在考试中是要默写整段或者整篇文章的,不愿死记硬背的儿子当然吃亏。

他没有责备儿子,只是安慰儿子不要难过。经过多方面考虑,叶圣陶让儿子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不同于省立中学,除了上课,学生们每天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唱歌、吹口琴,发展自己的兴趣。进了这所学校,叶至善没有了思想上的压力,人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反而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了。

在叶至善22岁那年,开始跟父亲学习写作和编辑。后来,叶至善蜚声文坛。没有人想到,当初曾留过四次级的“笨”孩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不能不说,叶至善的成就与父亲叶圣陶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猜你喜欢

苏西梁漱溟吐温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断眉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小羊苏西的奖金方案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爱是一抹蓝
爱是一抹蓝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