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科学之谜
2015-10-21位梦华
位梦华
两极的居民与生物
中国有个北极村,那就是黑龙江的漠河。它是中国最靠北的地方,但离北极圈还有一千多千米。从漠河往北,穿过北极圈,进入西伯利亚北部的广袤地土,才算进入了北极。
和南极不同的是,北极最冷的地方不是在北冰洋的中心地区,甚至也不在北极圈以内,而是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位于北纬63°16.2′。1885年2月其以零下67.7℃的正式纪录获得北半球“冷极”的称号,1964年1月又测得了零下71℃的低温。在那种情况下,鱼一钓出水面,马上就冻成冰棍儿。但是,这比南极的最低气温纪录还要高一些。1960年8月24日,在南极中心地区测得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8.3℃。在那种情况下,一碗开水泼到空中,落到地上就变成冰雹。当然,地球表面也许还有更冷的地方,不过是人类没有到达或者还没有气象观测数据而已。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孤立的大陆,它离最近的大陆南美洲也有一千多千米。而且,整个南极大陆几乎都在南极圈以内,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古代人类赤身裸体,不可能到达那里,所以南极没有土著居民。而北极中心是大洋,周边是陆地,且与南方的陆地连在一起,所以北极有土著居民。北极的土著居民,从西伯利亚诸民族到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都是黄种人。他们是从中亚地区迁移过去的,和我们是同一个祖先。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爱斯基摩人,他们也许是世界上最强悍的民族。而居住在欧洲北极地区的拉普人,自称萨米人,虽然看上去具有白人的血统,但同样也有蒙古人种的基因。
北极和南极还有一个不同之外,那就是生物。北极的生物种类繁多。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麝牛,其次是驯鹿、狼、狐狸和旅鼠,还有大量的植物和昆虫;海洋中最大的动物是鲸,还有海象、海豹和各种鱼类及虾类。当然,北极最著名的动物是凶猛异常的北极熊,被称作“北极之王”。北极熊本来是陆地动物,是从棕熊进化而来的。但它们的家在北冰洋的冰盖上,主要以海豹为食。有时候,北极熊也到陆地上来找东西吃。熊妈妈则要到陆地上雪厚的地方挖一个洞,在里面生儿育女。
除了北极熊以外,北极最可怕的生物是蚊子。它们个子很大,成群结队,像是轰炸机,而且不怕死,见了人就猛扑过来,轮番进攻,前仆后继,再厚的衣服也能叮进去。
南极半岛除了最北端之外,没有开花植物,只有最低等的植物苔藓和地衣。而在为巨厚的冰川所覆盖的南极中心区,连苔藓和地衣也没有,只能找到极个别的细菌。南极陆地最大的动物是种螨虫,身长只有2 ~3毫米,一年中有300多天被冻成冰棍儿睡大觉。而在周围的大洋里,则有各种各样的鲸、海豹和大量的磷虾。当然,南极最著名的动物是企鹅,被戏称为“南极居民”,看见人就会跑过来,看看你在干什么。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沿北冰洋岸边散步,有两种东西到处都是,一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延绵无穷;二是各种各样的白色漂木比比皆是。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
石头来自深山,这是毫无疑问的,经过长途冲刷和搬运,才成了现在这种样子。然而,北极不长树木,怎么会有木头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从遥远的南方漂流过来的。在过去,爱斯基摩人就是靠这些木头来取暖做饭,构筑房屋的。现在,已经有了电和煤气,没有人再去拣这些木头。它们只能静静地躺卧在岸边,有的是整棵的树干,有的是破木断枝,都已经浸泡得变成白色,随时都在提醒着人们,大海和陆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无论是卵石还是漂木,它们之所以来到北极,则完全是水的功劳。那么,这浩瀚的大海,汪洋的水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地质学家说,地球上的水可能是从石头里释放出来的。
原来,地球上有大量其成分中含有水的岩石,如含水的硅酸盐类,是在地球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来,可能是在地球形成最初十亿年的后期,含在岩石里的水便以液态形式渐渐释放了出来。水往低处流,并在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积聚起来,越积越多,浩瀚无边,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覆盖地球表面3/4的巨大水体。
那么,地球上怎么会有陆地和海洋之分呢?这是因为,地球在形成初期,由于重力分异作用,重的成分下沉而轻的成分上浮。所以,有些硅酸盐性浅色的物质就浮上表面,形成一层外壳,最典型的就是花岗岸。但是,这层外壳的厚度并不是均匀的,有些地区的地壳厚,因而突出出来,这就是最初的陆地。而在另外一些地方,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仍需要不断地外溢,所以一些硅镁性深色的物质,通过一些长长的裂缝,从地幔中不断涌出,并向两侧推展,形成了一些洼地,这就是最初的海洋。最典型的就是玄武岸,这是构成海洋地壳的最基本的岩石。当从岩石中分离出来的水,渐渐充满这些洼地的时候,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就最后形成了。这一过程大约用了十亿年。
原来,研究地球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是固定不变的,从它们形成的时候起,一直停留在原地,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这叫做“固定论”。后来,科学家们终于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结果就导致了地球观的一场革命。有一个人在这场革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魏格纳。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科学并不神秘。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就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道理。一些偶然的发现,常常就会揭示出某种普遍的规律。在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人们终于可以把各大陸的轮廓比较准确地绘到地图上,于是便看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事实,即大西洋两岸的陆地,凹凸对应,大小一致,就像是一张报纸,被撕成两半似的。然而,虽然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却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早在1620年,就有人提出,根据大陆的形状来看,南北美洲有可能和非洲及欧洲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因为没有实际资料作依据,所以不了了之。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地质资料愈来愈丰富,有人又重新提出了这一猜想。因为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石非常一致,地层非常接近,将它们拼凑到一起即可构成一块单一的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但这一猜想因资料有限,证据不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入20世纪以后,地球科学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人们的观念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魏格纳应运而生,再一次举起了大陆漂移这面旗帜。
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国。长大之后成了一名气象学家,但却对地质和地球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12年,在一次演讲中,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他认为,既然地球的物质在重力,即磁力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垂直流动,那么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它同样应该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要使如此巨大的大陆块体沿水平方向漂移,没有一种相当巨大的能源作动力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在魏格纳的时代,由于条件所限制,这种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魏格纳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如大西洋两岸多得惊人的化石、岩层和地质构造的相似性及亲缘关系。1915年,魏格纳发表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在地质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论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海洋地质学家在研究洋底地形的时候发现,在所有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条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长达数万千米。人们把这些海底山脉叫做大洋中脊。测定了大洋中脊大量岩石标本的绝对年龄以后,结果发现,所有的大洋中脊都很年轻,都是在大约1.35亿年以前开始的白垩纪之后形成的。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即从中脊往外,岩石的年代越来越老,而岩石的磁性则成明显的条带状分布,而且是对称的,于是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而海底扩张,正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由此产生了板块运动的概念。
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给了大陆漂移的观点以强有力的支持。魏格纳的学说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