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兰:一个透明女子的爱情追求
2015-10-21陈家萍
陈家萍
赵无极大名鼎鼎,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堪称中国的文化艺术符号;而他的前妻谢景兰的才情,国人却极少领略。在法国,谢景兰同样以抽象绘画闻名。
初恋,思无邪
谢景兰,1921年9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书香门第。外祖父姓乐,是当地著名学者。舅舅们均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大舅更因成绩优异而远赴美国深造。
谢景兰是长女,未满周岁就由父母抱着离开了贵阳,迁往湖北汉口,7岁时搬到上海。次年,全家安居于诗意盎然的西子湖畔。
8岁的谢景兰就读弘道教会学校,课余勤练钢琴,显现音乐才华。
1935年,通过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念书的四表姐介绍,谢景兰与素有才子之名的赵无极相识。
赵无极1920年出生于北平,祖父是前清秀才,家教严格,每天早晨教他读两个小时的书,背唐诗宋词和《论语》。赵父懂画,既是收藏家,也是业余画家,后从事金融业,成为拥有万贯家财的金融家。赵父的雄厚资本为儿子的艺术家之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935年,15岁的赵无极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在学校,像赵无极这样带着家族重望走上艺术道路的世家子弟并不少见,但有关他的种种事情却让谢景兰听得津津有味,可能这便是缘分吧。
既见佳人,云胡不喜。谢景兰和赵无极陷入了热恋。
赵无极绘制肖像油画《兰兰》 纪念他们相恋一年。画中15岁的谢景兰系红色发带,脸如新月,眸似秋水,浓酽的青春似要从画里满溢出来。背景是暖暖的橙红,那是热恋的颜色。
1937年,日军南侵,谢景兰全家迁回贵阳。
“相见时难别亦难”,热恋成苦恋。为了能在一起,1938年,谢景兰特意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他俩的爱情曾为老师林风眠津津乐道,称他俩为一对金童玉女。
1941年,赵无极和谢景兰在香港注册结婚。新郎21岁,新娘20岁。次年,他们的独生子赵嘉陵出生。
赵无极的艺术呈上升趋势,攀高无极限,谢景兰显然不能分享这种成就。她不是那种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的传统女子,她是新女性,有独立的艺术才华与品格,怎甘心将自己勒逼在附属品的位置!
脱去缪斯外衣
1948年春,赵无极和谢景兰双双赴法留学。
不满足做赵无极“经纪人”的谢景兰开始学音乐,但东方式的音色却与西方人的心灵有点“隔”,无论她怎么引吭高歌,都打不开西方人的心灵大门。当她明白如天籁般美妙的歌喉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时,便弃歌而学作曲。然而,灵感也躲在键盘下,没有与她共舞。
不久,谢景兰受到玛莎·葛莱姆的现代舞影响,在美国活动中心学习现代舞。打音乐始,再转向舞蹈,谢景兰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1952年,谢景兰与法国音乐家、雕塑家范甸南相遇,他破解了谢景兰眼中的忧郁密码,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在法国,范甸南是出名的神童,6岁时,就在比利时宫廷演出,是非常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和赵无极夫妇是朋友。
范甸南开始疯狂追求谢景兰。
1956年,谢景兰获准回国探亲,她想让范甸南的狂热冷却下来。赵无极没有陪同夫人回国。六个月后,谢景兰将八年未见的独子赵嘉陵带到香港,与孩子的外祖父见面,并准备把孩子带到法国,一家团圆。
听到谢景兰回国的消息,范甸南的心碎了。他以为她一定是为了躲避自己,一定一去不复返,苦苦追求五年未果的他在绝望中自杀。听到范甸南殉情未遂的消息,谢景兰被打动了。沉睡在她内心深处的感情风暴终于呼啸而来。她将儿子送回上海的祖父母家中,獨自一人赶回范甸南身边。见到谢景兰,范甸南的眼一下亮了!他一把将她抱入怀中,再也不愿放手。在他的怀抱里,谢景兰找到了久违的心跳。面对这个用生命来爱的男人,她再也做不到无动于衷。
1957年,谢景兰毅然决定离婚,她携带少数随身物品,搬出了绿磨坊工作室,安顿在巴黎北郊圣瑞镇的一间小屋里。
事业上突飞猛进的赵无极,突遭此重击,几至不能承受。
从兰兰到拉兰
1957年,离婚后的谢景兰迁居巴黎北郊圣瑞镇。次年,她执范甸南之手,再披嫁衣,更名拉兰。
“只是等我脱去了缪斯女神外衣的那一天,我才发现,我不作画已无法生活。”和赵无极的共同生活还是给谢景兰打下了烙印:尽管在音乐、舞蹈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但她最终投身的是绘画。
在范甸南那浓得化不开的爱情中,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鼓励并支持她从事绘画事业。为了响应她,他甚至把小提琴锁起来,改行做起雕塑——对身为音乐天才的他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
赵无极从谢景兰那里是“索取”式的吸收,而范甸南却是舍弃自我地“奉献”。他爱她,爱得完全忽视了自己。为了她,他什么都可以舍弃,音乐乃至生命。谢景兰,怎能不动容?
她选择范甸南,是情之所归。
谢景兰好动,精力充沛。做赵家儿媳时,是赵无极从画室出来“洗手作羹汤”;与范甸南结合后,她却包办了一切,乐做辛劳的小妇人。
亲手煮一杯咖啡,幸福与浓浓的焦香一道氤氳在彼此的眼角:只要有爱,再琐碎的家务也幸福不可言;只要有爱,一碗粥里也照得见天堂的玉宇琼楼。
对视的瞬间,幸福与甜蜜齐飞。她从不后悔与赵无极在最好年华里的相遇、相爱、相依、相拥;更庆幸能够在异乡找到一个与自己灵魂同一版本的爱人,使自己的心灵插翅,轻盈如风。
她调动了全部的艺术细胞开始创作抽象画。她整合了前夫画作的神韵,又融合了自己在音乐、舞蹈中的诸多感悟,形成了独特的画风。这些集动感、节奏和韵律于一体的抽象画,满蕴着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昭示了中国古典绘画的静谧与深远,令西方人大为倾心。
1979年,谢景兰的画与范甸南的雕刻联袂展出,轰动法国艺术界。
赵无极是谢景兰绘画艺术的启蒙者,但范甸南却是她的激赏者与成全者。谢景兰从赵无极走向范甸南,完成了艺术的腾飞。
1975年,这对艺术家夫妇买下了巴黎东郊的一所废弃工厂,经大修后成为带有宽敞庭院的三层楼,充当工作室兼起居室。1979年,谢景兰唯一的孩子赵嘉陵携妻儿由上海定居巴黎,一家人分居三处,好在可以经常聚会。
独立的艺术之路
分开后的赵无极和谢景兰并没有完全断掉联系。在第二任妻子陈美琴病重期间,苦恼的赵无极曾约见谢景兰,向她倾吐烦恼并咨询办法,但两人终究没有重新走到一起,赵无极不可能为了谢景兰放弃自己的艺术主体地位。而艺术自觉意识业已被唤醒的谢景兰,也再回不到寻常小妇人的故道。
陈美琴去世后,赵无极与女策展人弗朗索瓦·马尔凯生活在一起。
面对母亲的选择,赵嘉陵选择了彻悟、体恤与尊重:“母亲是那种可以为艺术不顾一切的人,她后来在绘画上有了表现自我的冲动,但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作为赵无极太太这样一身份出现。”
“赵无极太太”,一个在世俗人眼里戴着光环的称谓,是荣誉及物质生活的保证,对谢景兰来说,却是牢笼,有囚禁的窒息感。她有翅膀,她要挣脱。赵嘉陵理解母亲的破家求“我”之举:“如果他们不分开的话,可能我会有一个比较美满的家庭,但可能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个艺术家。”
1960年,谢景兰在巴黎首次举办个展,从这些早期抽象作品中,不难发现赵无极的影子。
尽管在艺术上才华出众,但因为赵无极的盛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谢景兰的名字常常是作为赵无极名字的后缀出现的。而她离家的意义是个体生命的自在。她在苦苦思索一条独立的艺术道路。
“艺术家应该追求自由,不该为声名所累。”谢景兰这么告诉赵嘉陵:她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许多人喜欢她的风景画,她却并没有因为人家要买,就改变探索的方向。
1965年,谢景兰开始用电脑制作音乐,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
1973年,谢景兰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特别奖金,这是为鼓励研究推广音乐、舞蹈和绘画合一的“综合艺术”而设立的。
20世纪80年代,谢景兰不断回中国周游,画风再一次发生变化,具体的形象消失了,返回了抽象。与早期的浓重风格相比,她晚年的画作色彩清新跳躍,线条飞舞,张力十足,每一次转折都如同人体扭动,挥舞着内心的狂热情感。
谢景兰近一半的画作以及与范甸南合作的大部分雕塑,已被法国文化部永久收藏。她凭借天赋与艺术的自觉和自为,走上了一条以赵无极为起点、以自我为终点的艺术人生之路。
1995年,谢景兰因车祸去世。范甸南成了失孤的天鹅。他精心整理她留下的画作,创作了大量纪念她的电子音乐。这些音乐,无不流淌着天鹅绒般的高贵与忧伤。四年后,他捧着她的画作含笑而逝。
赵无极家人,一直都不能在他面前提“兰兰”两个字,那是触动他哀伤的开关。他从来不评价谢景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