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佩特拉:隐于沙漠峡谷的玫瑰城

2015-10-21刘东平

现代阅读 2015年5期
关键词:佩特拉墓室巴特

刘东平

千百年来,人们相信《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不过是阿拉伯神话传说,而当我来到约旦南部沙漠岩谷中的佩特拉古城遗迹时,故事中那句咒语:“芝麻,开门吧”,好像真在现实世界中重现了!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262公里处,隐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峡谷。佩特拉的希腊文意为“岩石”,《旧约》称“塞拉”。依山崖而筑的佩特拉古城,是约旦乃至中东地区的文明奇观,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峡谷玫瑰城”和“嵌在岩壁上的浮雕宝石”。

鬼斧神工:峡谷蛇道一线天

去往佩特拉古城,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峡谷通道,峡谷两侧山壁陡峭危耸,高达百米,中间的小路最宽处7米,最窄处2米,仅能通行一辆小马车,人称“蛇道”。这是进入佩特拉的必经之路。

峡谷蛇道又称“威地穆萨”,意为“摩西之谷”。相传,摩西曾经用手杖敲击峡谷使泉水喷涌而出,峡谷因此得名。峡谷一侧石壁上,开凿了长长的水槽,纳巴特人用来蓄存雨水和从摩西泉眼引来泉水,这些水通过石壁水槽引入内城,储存在城中心的大池塘中,供人们生活之用。

蛇道内供奉着纳巴特人信仰的神灵——朵夏拉之石。它和希腊的狄奥尼索斯神一样,是祈愿丰收的神灵。对凝重的岩石,纳巴特人怀有虔诚的敬仰。朵夏拉之石只雕刻着眼睛和鼻子。它的内涵是:神灵什么也不说,只用眼睛注视着人们。

蛇道的地面至今还能隐约见到古老石板的痕迹,相传两千年前的纳巴特王国和罗马时期,这条道路曾是用石板铺设的。

走出蛇道尽头,视野豁然开朗,现出一片广场,周围皆为陡峭红石山崖,正面岩壁呈现出一座巍峨璀璨的石窟雕刻宫殿,它就是法老的藏宝库“卡兹涅宫”。

有人说,如果在上午9到11点走出这条狭长蛇道,阳光正照射在佩特拉最美丽的卡兹涅宫上,这时,卡兹涅宫的石壁在阳光下呈现出粉、红、橘、深红等色泽,石壁间有黄、白、紫条纹,显得斑斓异彩。还会看到石壁上有一颗镶嵌的珍珠灿灿发光,让人惊叹!如此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建筑杰作,呈现出人类文明的光辉。

相传很久前,一批神人来到沙漠的神秘峡谷,修建了许多宏伟建筑,并藏下了大量珍宝,谁找到它,便能成为富翁。人们一批批前去探宝,但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或许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正由此衍生。

眼前这座卡兹涅宫,当年人们梦寐以求的藏宝之地,于公元前1世纪由纳巴特人凿建而成,“卡兹涅”的阿拉伯文意即为“藏宝库”。这座宫殿高43米,宽30米,分上下两层,上下各有6根直径2米的圆柱、半圆柱支撑,堂皇的柱廊,看上去雄伟壮观。石柱中间竖立着圣母、天使、带翅膀的武士雕像等9尊罗马式神像浮雕,造型奇特、图案清晰、栩栩如生。如今这些神像虽已残缺不全,但仍不失本来神韵,更增岁月的沧桑感。

从建筑史上看,卡兹涅宫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希腊和罗马艺术影响。整个工程由上而下,先削平山头,再开凿石窟,最后才能建造宫殿,工程浩大,凿工考究,精美绝伦。从下层廊柱穿过,拾级进入宫殿大厅,几百平方米的偌大空间,竟无横梁支撑,建造工艺,巧夺天工。卡兹涅宫是佩特拉的精华,约旦民族的瑰宝。

贵族墓群和“女儿宫”传说

过了卡兹涅宫,峡谷渐宽,沿峡谷土石路而行,右边有十多处纳巴特贵族的墓穴。路左侧也散布着有44座墓室的宝瓶墓群,它们开凿于山崖上,居高临下,险要壮观,有宽大楼梯通往这处上下两层的墓群。这些墓室高大,呈四方形,其中最有名的是厄恩墓室,还有玛瑙墓室、宫殿墓室、六瓣花墓室等,在六瓣花墓室圆柱上刻有拉丁文墓铭:六瓣花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征战各地,亲自占领过许多地方。纳巴特人很注重维护这些墓穴,以此来彰显祖先的功德。

在古城中心石板街前,还有一座本特宫,阿拉伯语意为“女儿宫”,它是在巨石上开凿的,宫殿外墙至今仍保存完好。按纳巴特传统,只有国王的女儿才能住在这里,相当于中国皇宫的公主闺房。

考古学家在发掘中找到了一块纳巴特文砂岩碑铭,上写“绍达马丘斯二世的女儿”,这证实了这座建筑的功用和建造年代。女儿宫建于公元3世纪纳巴特王国时期,建筑风格具有拜占庭艺术风格,南北两道门各有12根大石柱,衬托着20米高的宫墙,气势恢宏。

相传佩特拉城,用水始终是历代纳巴特君王亟待解決的问题。国王颁布求贤诏书,称如有能引水进城者,不论职位高低,国王允以公主相许。果然有一位大智大勇者揭下了诏书,他冒着生命危险,四处探寻,终于在穆萨谷地发现了清泉。国王大喜,下令召见这位智者,当面把女儿许配给他,为了纪念这一工程,国王命令工匠们在巨石上开凿了一座宫殿,名为“女儿宫”。

神秘消失的纳巴特人

佩特拉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曾为纳巴特王国首都。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甚至扩大到了大马士革。那个时代,在希腊、罗马和古埃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佩特拉充当了一座交流的自然桥梁,也使纳巴特文明得以广泛传播。

纳巴特最后一位国王拉贝尔二世于公元106年去世,佩特拉也于当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的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此后,佩特拉曾作为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贸易的通道盛极一时。自公元3世纪起,红海贸易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逐渐衰落;公元363年发生的大地震,使佩特拉城几近毁灭。公元7世纪阿拉伯军队征战佩特拉时,这里已是一座荒芜弃城。直至1812年,英籍瑞士探险家约翰·白克汀特在荒漠峡谷中重新发现了佩特拉,这座神秘的千年古城才得以重见天日。

佩特拉古城的最早创造者是纳巴特人,这个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约旦。他们选择佩特拉与这里的地貌环境密切相关。一是这里唯一的入口为狭窄山峡,易守难攻;二是这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森林繁茂,牧草肥沃;三是这里有泉水水源,可供居民饮用。

纳巴特民族擅长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建造都城,把大量财富投入于精美建筑和神庙。

纳巴特人有其语言和文字,他们擅长集会和演说,曾聚集一群知识分子、诗人和哲学家,相传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他们的座上宾。

而拥有高度文明的纳巴特人,在留下了神秘王国和众多谜团之后,悄然消逝在历史的夜幕之中。

上世纪80年代,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佩特拉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与法柜》,电影让更多观众领略了这座沙漠玫瑰城的魅力。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佩特拉古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佩特拉入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猜你喜欢

佩特拉墓室巴特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走进佩特拉,漫游玫瑰城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约旦古城佩特拉
墓室探秘
巴特王国的故事 第四章 糟糕,假戏做歪了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克莉奥佩特拉——一切因为爱
徐显秀墓室壁画中服饰图案研究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