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10-21冯经茹
冯经茹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它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已全面实施,并进一步深化,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办法,实施途径,让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渗透,滋养学生的心灵。在对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有一些体会和认识,與大家共勉。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着该学科有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即便如此,我们的教学也不是靠着学科本身去创新,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去完成。新课程实施多年,有些教师仍然抱着传统的做法,故步自封。所以,教育教学的创新必须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做起。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的多与少是衡量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标准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说,让学生多参与。如果教师认识到这些,就会改变教学的方式,由单纯的训练和灌输向主动学习和自觉探究转移。生物的教学要走向开放,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成果。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大量的信息会突然而至,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对待这些信息,怎样有创造性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好学生的向导,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快速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更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知识的创新中,师生是合作的伙伴,是教学相长的相互促进者。
很多学生学业成绩并不优秀,智商也并不高,但有很强的创造力。教师要保护这些学生创造力,因为这些学生与传统的做法有着差异,他们往往在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里去探索,很多教师认识不到他们的创造能力,而视为教学的负担。对这些学生我们不能以旧的眼光去看待,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备课,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备课是上课的必要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充分备课。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设计是一个重要因素。要在教学设计中自始至终地渗透创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创新的可能性。教师要挖掘教材资源,找到生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的切入点多种多样,可以是生物的前沿成就,可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可以是演示实验,都是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创新之处整理出来,形成成果,向其他学生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在生物科学的路上不断追求与探索。
三、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心理状态达到最好水平。学生心情舒畅的学习,才会思维敏捷,创新因子才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疑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对提出不同的见解的做法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有了发现,就有可能创新。生物教材中蕴含着诸多创新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设计出恰当的生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课堂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是生物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此层面,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