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环保事业发展的五大“亮点”

2015-10-21杨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亮点苏州

杨婷婷

摘要

总结了苏州环保事业发展的五大亮点,即环保优先:投入力度在全国名列前茅;“3个宁可”:坚持招商引资生态高标准;与时俱进:注重环境法规与政策的针对性;公平主导:推行生态补偿引领全国;内涵彰显:加强生态质量建设。

关键词苏州;环保事业;亮点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235-03

苏州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笔者分析了苏州在推进环保事业中的五大“亮点”,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环保事业提供参考。

1环保优先:投入力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环境保护离不开资金投入。國际研究表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1.5%,就可以基本控制污染,达2%~3%时才可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小,目前只有1.5%[1]。苏州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苏州政府把环境保护上升到一种较高的理念境界,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苏州人具有宽广的眼光,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已经超出了中国视域,跟国际接轨,用苏州领导的话说是:“我们设置的排污标准是最严格的,我们甚至不和国内城市相比,要向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看齐”。

正是在这些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在环保投入方面,苏州走在全国前列,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加强环保投入

苏州对环保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而且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1年,苏州全社会环保投入达到387.4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62%,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

1.2建立“两项资金”

从2007年开始,苏州建立“两项资金”,即环保专项资金和污染防治资金,平均每年有超过6亿元资金投入污染防治。“两项资金”的建立,有助于环保部门统筹安排,并提高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工艺的主动性。

1.3推出“大手笔”治水

2012年,苏州计划投资110亿元治理水环境。110亿元治理资金中,用于长江治理的资金为17.5亿元,12亿元用于太湖治理,15.5亿元用于区域治理,65亿元用于县级水利工程。

1.4开展“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为提升“两河一江”的品质,推动苏州成为真正的“东方水城”,苏州开展“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整治目标是:约2年内全面完成“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约5年内全面完成区域内基础性开发建设任务,力争把“两河一江”建设成为“生态、文化、繁荣、美丽”的景观带。工程涉及环古城河、京杭大运河苏州市区段和胥江城区段,估算总投资约170亿元。具体包括环古城河提升工程、运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胥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工程、京杭大运河苏州市区段“四改三”工程、大运河申遗工程等六大工程。

2“3个宁可”:坚持招商引资生态高标准

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尤其在招商引资中,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因为招商引资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巨大的诱惑性。苏州也是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向“新苏南模式”转型后,苏州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引进外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我国招商引资中,注重经济利益而“变相”降低环境标准的情况比较常见,已经成为一种“通病”。但苏州却严把“环境关”,显示了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即苏州领导用“三个宁可”诠释了这一长远眼光,即宁可少上项目,也要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宁可放慢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宁可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保证生态的修复。这3个宁可背后是苏州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现在不愿意靠土地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换取经济发展,长此以往,生存环境将受到挑战和威胁,这样的发展也是没有意义的”。

理念指导实践。近年来,苏州因为严格的环保标准拒绝了很多投资项目。仅2011年上半年,苏州市环保系统共审批环保建设项目8 480项,其中劝阻了造纸、电镀、冶金等重污染或不符合苏州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248个,涉及投资32亿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苏州工业园区曾经拒绝了一个外资大项目,达2亿美元。工业园区的这一魄力,充分体现了苏州人“宁可经济发展慢一些,也要保护好环境”的先进理念。

苏州不仅严把环境关,对引入新企业采取审慎的态度,同时对既有企业加强管理,为此苏州逐步改变传统的“事后治理”模式,积极推进“事先预防”模式。苏州以往侧重对污染企业“重处罚”,但是却陷入“轻纠正”的误区,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实施“后督查模式”,即发现企业污染的相关问题后,提出整改意见;整改不到位,责令停产整顿;整顿过关同意复产后,会不定期检查,直到生产恢复正常。从2012年开始,“后督查”已成为苏州环境监察的一项日常工作制度,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重处罚、轻纠正”的监管误区。

3与时俱进:注重环境法规与政策的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强环境法规与政策建设,苏州也是如此,不断加大环境法规与政策建设力度。苏州环境法规与政策建设有自身鲜明特色,即针对性较强,针对环境保护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法规与政策。

3.1道路扬尘立法

近几年来,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苏州加强道路建设,下大气力解决交通问题,干将路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中环路工程、南环西延等工程此起彼伏。但道路工程多带来了扬尘问题,给人们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扬尘问题,市政府立即成立了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1个政府规章和5个规范性文件,在加强工地管理、规范渣土运输、筹建消纳场所、优化保洁绿化等方面做了很多硬性规定,保障了空气质量和市容环境。

3.2湿地立法

苏州目前耕地较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湿地的生态价值日益显现。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 hm2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2]。苏州政府认识到湿地价值后,2012年2月正式实施了《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该条例首次将永久性水稻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人工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同时将长江滩涂等滨水地带也纳入了湿地保护范围,并给予了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3.3转型升级政策

针对苏州目前二产“较重”的经济现状,为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苏州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高技术产业转型,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業发展。在新型产业端,苏州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八大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主要增长极。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促进支柱产业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在旧有企业端,苏州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项目以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为了支撑产业工程的转型升级,苏州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出台“苏州市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政策”,通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四大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

3.4推进信息公开

在环境保护中,信息公开非常重要,能够不断节省环境管理成本,而且还能推动公众参与。为了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苏州还通过立法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从2005年开始,苏州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方案,只要是非保密性的,出台前后一律进行公示。各区、市(县级市)的环境信息也全部公开,供社会参考与监督。苏州不仅定期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而且还出台相关政策,每年举办一次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级,将企业分为5档——绿、蓝、黄、红、黑,分别代表很好、好、一般、较差、很差,苏州对企业评级并通过媒体发布,起到监督企业环境行为的作用。

4公平主导:推行生态补偿引领全国

目前,在我国环境公平是一个焦点问题,一些本应由强势群体支付的环境成本,却由部分弱势群体来承担;一些本该由城市支付的环境成本,却由农村予以买单。尤其随着城市环境监管越来越严,城市的污染企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等大量向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转移,使农村深受其害。我国农村水污染、土地污染、垃圾污染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与此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另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本质上是兼容的。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环境保护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但对于特定人群以及特定地区而言,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是矛盾的,因为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例如,在郊区建设生态林,可以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是,郊区往往是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建设生态林往往意味着一部分人需做出牺牲,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偿,保证生态公平。

我国目前开展的生态补偿主要发生在国家与区域(省域)层面,市域层面少见。为了避免城市的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以及使一部分人为了保护环境而吃亏,苏州推出了生态补偿机制。苏州是全国最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城市之一,显现出苏州政府保护生态环境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显示了苏州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恪守以人为本与公平的理念。苏州的生态补偿力度逐年加大。以2011年为例,苏州发放15亿元作为特殊补偿,主要针对农村,目的是不让生态保护“功臣”吃亏;对于流转出去的耕地,1 hm2补偿6 000元,约10亿元;对于105个生态湿地村以及29个水源地村,每村分别补偿100万元及50万元;对于66 666.7 hm2连片种植水稻,1 hm2补偿3 000元以上;对于16 000 hm2生态公益林,1 hm2补偿1 500元。

5内涵彰显:加强生态质量建设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数量上的成就(指标体系),而且需要质量上的成就,二者缺一不可。质量尽管难以用指标衡量,但也非常重要。例如绿化率就是例证。同样的绿化率,生态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树种带来不同的生态效益,本土化的物种能够涵养水源,而一些外来物种反而可能增加生态负担。同样的绿化率,绿化能不能形成相对规模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对大型的绿地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以及改变局部小气候,而相对小规模的绿地则效果相对较差。同样,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态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天然林经过时间沉淀,其机理错综复杂,而人工林则缺乏这些机理,有的人工林甚至是“绿色沙漠”,这些都是指标体系所显示不出来的。

苏州政府不仅注重环境保护数量体系,绝大部分指标均达到江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标准,同时也比较重视环境质量。

5.1构建绿化体系

一个讲究质量的绿化体系工程,需要郊外大型森林、市区集中的绿化地带以及“见缝插绿”庭院绿化的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各有用途。大型森林在生态方面非常重要,只有大型的绿化面积才能涵养水源,连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庇护大型生物并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能抵抗一定的自然干扰。大型森林的建立,同时可以满足人们休闲、野游、运动的需要。另外,市区必须有集中的绿化地带。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绿地,不仅可以通过阻挡、滞留、过滤、粘附和吸收大气中的尘粒或有毒气体,减轻大气污染,而且还因与建筑区不同的热力状况,形成一种类似海陆风的空气对流,使建筑区混浊的空气被带到高空而降低污染程度;同时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从绿地流向建筑区,从而可以降低污染程度。庭院绿化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而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苏州高度重视体系建设,对大型生态公共地进行整体保护,防止“化整为零式”破坏。不仅如此,还创造条件积极打造大型绿地,如三角嘴湿地公园。目前,苏州三角嘴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公园总占地面积约12.04 km2,其中水域面积达5.38 km2,是离苏州城市核心区最近的大型城市湿地公园。按规划,三角嘴湿地公园将在2017年左右全面建成,建成后将成为苏州的“绿肺”,对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5.2打造綠地网络

绿地需要网络,即能够通过廊道连接起来,否则就是绿地再多,对生物尤其是动物的生长也十分不利。苏州重视绿地网络,目前正在实施被专家称为“让绿地活起来”的绿地网络工程。绿地生态网络将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和生态廊道组成。其中,城市西部的太湖、低山丘陵如近郊的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如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城市东北角的阳澄湖、东南角的独墅湖、西北角的三角嘴湖、西南角的石湖,以及其周边山地,形成苏州市自然景观保护地和物种源地,是城市的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东部的金鸡湖湖滨公园和东沙湖公园,南部澹台湖公园,西北部的大白塘公园等;二是在创建园林城市中已建成的桐泾公园、广济公园、东汇公园、文庙公园等34个市、区级公园和100座小游园等。而在中心保护地与外围保护地之间构筑与交通系统和河网系统相结合的防护林带,这些宽窄不一的绿色路径,形成了城市内外交流的生态廊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动物的栖息与安全。

5.3从“水安全”到“水幸福”

苏州因水而生,水是苏州之魂。苏州高度重视水的质量建设,把水作为民生大事。作为“人间天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苏州高度重视水的质量与内涵建设,不仅仅满足“水安全”,而且在“水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水幸福”。“水幸福”则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不同于“水安全”只是一个技术工程,它是“水安全”的进一步升华,有着更为复杂的目标与诉求,它是技术、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的耦合。苏州积极打造的“水幸福”主要有以下内涵:首先,加强城市饮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的安全保障,不仅保障当前安全保障,而且构建可持续安全保障效应;其次,在供排水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再次,苏州供排水事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与实惠是普惠的,不仅“锦上添花”,还“雪中送炭”,实现社会公平;第四,“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即人们在安全用水的同时,能够产生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有文化感。为此,苏州积极打造“水文化”,从“水安全”到“水幸福”,彰显苏州高度重视生态质量与内涵的理念与决心。

参考文献

[1]

郭敬.美国的环境保护费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1):89-90.

[2] 世界湿地日[EB/OL].(2015-02-02)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2/5568523.html.

猜你喜欢

亮点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苏州一光
经济下行中的“亮点”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