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2005—201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5-10-21颜传相
颜传相
【摘要】目的 通过对西畴县2005-2014年新发麻风病例及新登记病例进行分析,了解麻风流行现状及流行特征,为今后麻风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82-02
1 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来源于历年西畴县麻风病患者登记资料;历年西畴县麻风病年度统计表; 麻风病人病历;2005-2014年新发现麻风患者及麻风病报表等,人口学资料来源于西畴县统计局;麻风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指标计算按照《麻风病防治手册》规定[1]。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 2005-2014年西畴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例42 例(复发3例),平均每年发现病例4例,10年间共治愈41例,死亡8例,外迁、失访5例,平均发现率为 1.84/10万,平均患病率为0.07/‰;发现率最高为2008年2.79/10万,患病率最高为2009年0.13/‰,以5年为组距平均发病率为:2005-2009年为2.08/10万,2010-2014年为1.56/10万。西畴县麻风病发现率、患病率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年度新发病例数及各年底现症麻风病人累计 167 例见表1,年度发现率及患病率见表2。
表1西疇县2005-2014年新发现病人和年底现症病人数
项目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合计
新发现病人数 4 6 3 7 6 6 3 2 3 2 42
年底现症病人数 23 21 23 29 32 24 15 8 9 7 167
表2西畴县2005-2014年麻风病发现率、患病率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发现率(1/10万) 1.60 2.40 1.20 2.79 2.38 2.38 1.17 0.78 1.17 0.78
患病率(‰) 0.09 0.08 0.09 0.12 0.13 0.10 0.06 0.03 0.04 0.03
2.2 地区分布 近10年新发现的42例麻风病例主要分布在历年麻风病疫情较重的乡镇:兴街镇16例,鸡街乡9例,蚌谷乡6例,莲花塘乡4 例,法斗乡4例,西洒镇2例,董马乡1例。
2.3 性别、年度平均发病年龄及分型 42例新发现登记病例中,男 27 例(64.29%),女15例(35.71%),男女比为 1.8:1。 年龄在 15~89岁之间,各年度平均发病年龄:2005年为37岁,2006年为 47岁,2007年为34岁,2008年为 41岁,2009年为44岁。2010年为52岁,2011年为 61岁,2012年为68岁,2013年为 54岁,2014年为39岁。42例病人中多菌型(MB)25例(59.52%),少菌型(PB)17例(40.48%),MB:PB为1.47:1。
2.4延迟期 42例新发现病例中,确诊时病期在12个月以内26例,占61.90%,在 13~24个月7 例,占16.67%,>24个月的9例,占21.43%;延迟期最长213个月,最短为 1个月,平均23.26个月。
2.5畸残情况 42例新病例中II级以上畸残患者10例,占 23.81%。
2.6民族 42例新发现病人中,汉族28例(66.67%),苗族7例(16.67%),土族1(2.38%),彝族1(2.38%),壮族5(11.90%)。
2.7传染源和发现方式 42 例新确诊病例中,家庭内传染 19 例,占45.24%,家庭外传染 13例,占30.95%,传染源不明的有10例,占23.81%,被动方式发现病人14例,占33.33%,其中自报11例,互报3例;主动动方式发现病人28例,占66.67%,其中门诊检查13例,疫点调查8例,接触者检查6例,线索调查1例。
3 讨论
西畴县曾是历史上麻风病高流行期,经过近60年的综合防治,尤其是1986年实施联合化疗(MDT)策略,麻风病患病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在麻风高流行状态下,发病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在低流行时期,平均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随着麻风流行的控制,平均发病年龄有上升的趋势,近10年平均发病年龄在46岁左右,麻风病发现率、患病率分别波动于0.78/10万-2.79/10万, 0.03‰-0.13‰之间,说明我县麻风流行处在中流行与低流行之间,工作不能松懈,新发现病人中多菌型病人多,畸残率高等指标均反映出西畴县麻风病防治工作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近10年发现的42例麻风病例,主要分布在兴街、鸡街、蚌谷3个历年麻风病疫情较重的乡镇,医疗保健相对落后,给麻风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提示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这些地区的卫生资源投入,改变这些地区的医疗保健现状,促进麻风工作的开展。
42例新发现病人中,男女比为 1.8:1,平均年龄为46岁,正直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经常外出务工,接触外界频繁有关,应加强对长期务工人员的监测管理。平均延迟期23.26,确诊延迟期全国的平均34.4个月,说明短延迟期的病人发现在降低,另外,新发现病人的II级畸残率达23.81%,10例II级畸残患者6例延迟期≥24个月,反映病例发现越晚,畸残几率越高,应加强主动发现力度。
42例新发现病人,家庭内发病 19 例,占45.24%,被动方式发现14例,占33.33%,主动发现方式28例,占66.67%;MB:PB为1.47:1。表明我县多渠道、全方位的麻风知识普及宣传起得了成效,采取的加大线索调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家属检查、重点疫村调查等工作对促进病人发现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后应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麻风防治三级网络作用,积极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畸残”等方式,加大宣传、培训、线索排查及疫情监测力度,针对不同人群广泛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人群麻风病知识知晓率,从而尽早发现病人,减少传播,降低畸残率,早日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医学出版中心2002.58.61。
[2] 杨谦.李季.广州市2006-201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策略探讨.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10):74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