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设防工作分析与探究
2015-10-21崔勇博
崔勇博
摘要:抗震设防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将受到现有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以合理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防震减灾效益始终是抗震设防追求的目标。本文针对城市化发展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地震灾害给城市带来的破坏, 并从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加固 几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城市抗震设防的重点措施。
关键词 城市;地震灾害;抗震设防
前 言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地震的灾害却是可以减轻的,城市的抗震设防就是非常有力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之一。现代城市一旦遭到大地震的突然袭击, 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 做好城市的抗震设防工作也是各国防震减灾基本对策中最现实可行的根本途径。就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来说, 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不失为城市抗震设防的明智之举, 但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水平的提高, 城市抗震设防水平也必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分析城市与地震灾害
1.城市化进程加快
一是城市化发展特点。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世界各国都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从城市来说, 城市作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点,是人流、物质流、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是国家或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的中心,具有人口高度集中、物质财富聚集、生命和生活活动集中、精神文明和文化遗产最多的特点, 它对国家、区域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继续向大城市集聚, 城市结构愈来愈复杂, 保障城市功能的各种生命线不断向外延伸, 且相互间依赖性更强, 也使现代城市将来更难以承受灾害事件的打击。二是城市化发展将带来新的灾害类型。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受灾形态及其后果也随之发生变化。城市对小概率、低频度的巨大外力因素处于无防备状态, 加上城市中无灾害经历的居民增加, 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越快, 就越会出现新的灾害。几十年前的城市地震与今天的城市地震灾害就不尽相同。例如 1976年唐山地震主要是建筑物倒塌造成的灾害, 而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不仅是房屋倒塌, 还有因煤气泄漏造成的火灾,2011年日本大地震更是引起海啸,继而引发火灾和核泄漏等灾害。那么, 若今后城市发生破坏性地震, 将会造成何种后果呢? 近期几次大地震灾害事件表明: 现代城市一旦遭到大地震的突然袭击, 就可能使城市生命线工程遭到致命破坏, 造成交通、通讯、信息中断, 电脑存儲资料丢失, 供水、供电、供气停止, 城市功能失效、瘫痪。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使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2.典型城市震灾暴露出的抗震设防问题
一是建筑物不设防或设防水平偏低。二是建筑物选址不当。三是建筑物质量差。
二、分析城市抗震设防的重点问题
从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的调查研究中, 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凡建筑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建在活断裂带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建在沿海岸边、江湖河岸边的建筑物,并且未经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或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而设计施工的工程建筑物、未达到设防要求而又未进行抗震加固的老旧建筑物等等, 在突遭大地震袭击时, 均造成倒塌或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 要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工作必须重点把好以下 五个环节。
1.合理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制定合理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是防御和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时, 首先要对城市的地震地质背景, 如地震活动性、活动性断层, 进行调查,对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分区, 然后把对各类建筑物、生命线工程进行震害预测的结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如中心城区要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活动性断层两侧不能规划重要建筑物等。要按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分布状况、市区建筑构造, 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市区的公园、绿地、道路、大型堤防的建设要形成“路、水、绿的防灾网络”, 确保在灾害发生时的紧急交通运输路线。城市各区功能作用分工明确, 形成若干个功能齐全的城市分中心。区域内要建设一定数量能抗火灾的不燃化或难燃化建筑物, 以满足 震时避震疏 散、抢险 救灾等需要。
2.认真把好工程场地的选址关
对一个城市来说, 或对城市的一座建筑物来说, 选择场地是十分重要的, 地震灾害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条件的优劣, 因而把好建筑物场址选择关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选址设防原则是: 选择潜在地震发生危险较小的地区;选择场地地震反应较小的地段;选择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较小的地段;选择地震地质灾害较小的地段。新建工程如有选择余地, 应选在地震危险性低的地区或非地震区, 设法避开高烈度区。对那些无法选择到好的场地而不得不在较差的场地进行规划施工建设时, 必须对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3.严格遵循建筑百年大计, 抗震设计第一的原则
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证明, 经过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 能有效抗御地震的袭击。把好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必须严格遵循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就抗震设防要求而言, 要根据地质环境、工程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允许所有的风险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和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因素, 确定其地震发生概率水准和相应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依据抗震设防要求, 综合考虑城市地址、建筑物场地地基处理、平立面布局、构件连接、材料施工要求等多方面的抗震设防问题。对承担工程设计的单位和个人,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或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款规定进行设计, 杜绝无证或违规设计。在设计图纸交付使用前要召开有关主管部门组成的评审会, 对图纸中涉及的抗震设防关键问题进行严格评审, 消除设计阶段中的震灾隐患。
4.切实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检查
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必须通过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把好施工质量关和把好抗震设计关显得一样重要, 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一个工程的抗震设计再好, 倘若施工质量存在重大隐患, 一经自然灾害袭击便会暴露出来,因此, 要把好施工质量关, 一方面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检查,防止偷工减料行为发生, 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大惩处工程施工中“蛀虫”的力度。
5.扎实做好老旧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作
抗震加固是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已进行抗震设防但达不到设防标准的建筑物进行结构补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的措施。加固补强可使建筑物具备同设防烈度要求相一致的抗震能力, 当遭受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使建筑物不被破坏或不至于因毁坏结构而引起更大的灾害, 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已建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抗震鑒定后的抗震加固, 既是一种节约投资的有效办法, 也是目前多震国家和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常采取的措施。
三、结束语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 它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城市在遭到地震袭击时受到的破坏和损失更为严重, 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那么, 如何重视当代和未来城市地震灾害的防御问题, 运用高新技术, 抓住重点, 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抗震设防能力, 就成了各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丁仁杰, 卢振恒.现代城市抗震设防安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谭先锋, 任秀珍. 城市社区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