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浅探
2015-10-21李水荣
李水荣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所看到、想到和听到的表达出来。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作文水平的提高比起中学生来更有难度。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程度,熟练掌握不同教育策略,循速渐进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就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搜集素材,不断积累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思维活动,写作的过程往往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和想象之上。因此,如果要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就得让他们写起作文来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基于这些原因,在平时的写作中,老师和家长都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写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
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课外多读书、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产生描述、书写的强烈愿望。二是多参与一些活动,在学校,可让一个组的学生把自己最近在课外书籍中读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背诵给其他学生听,并每天评出一位优胜者,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在家里,家长也可以这样来激励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好评,他们会积极准备、认真背诵,一学期下来,不仅自己读了不少书,积累了不少词句和文章片断,而且从其他同学的背诵中获取了大量有益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于这一点,我们班的同学,我让他们每人准备了一本摘抄本,而且让家长每天都能签字,写上孩子在家看了多长时间的书、看的什么书。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一些硬性的作业,针对现在的素质教育,孩子的阅读量对他们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作用,而让家长每天签字,更是希望在这个阶段里能帮助学生养成这样一个每天坚持阅读、坚持摘抄的好习惯。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有序与无序的良性转化。正如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使其形成一种探求的愿望,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收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首位。
1.仔细观察,激发兴趣
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还得仔细观察,广泛收集,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写作时才有宽广的生活基础。观察时,要求教师明确观察任务,制定观察计划。要求学生按照计划细细地察看,并由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经过比较、分析,掌握观察对象的本质和特征。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如,观察景物的角度、方位,观察的连续性,观察人物时要注意其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观察动物,要注意其外形,生活习性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促进学生常记忆,勤揣摩,锻炼其感受的敏感性和独立性,不断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综合成为习作的材料。
2.运用电教,诱发兴趣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作为现代化教学方法之一的电化教学倍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投影机、幻灯机等逐步走进课堂。它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作文教学带来生机,恰当地选用电教手段进行作文教学,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儿童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积极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作文时产生畏难心理。
3.科学指导,增长兴趣
加强习作前指导,要让学生从内容人手,做到有话可写,是很重要的一环。过去我们常把两节课连在一起,先指导后习作,这样局限了学生写作前独立思考的时间及从容选择写作内容的时间,因此,作前应事先告诉学生题目,有目的、有重点,让学生观察、收集素材,大量占有材料,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学习别人的经验,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构思。当然,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审题,确定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让学生习作前心中有材料,表达有分寸,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4.认真批改,發展兴趣
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写作中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努力使每篇文章的优缺点都在评语中体现出来,特别要鼓励中等生和差等生,哪怕写了个佳句,用了一个好词,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畏难的心理障碍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总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教师的作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要过高,不能用自己的水平衡量学生的作文。运用各种方法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传授学习技巧和方法,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