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广场发展中的隐喻演变研究

2015-10-21周四方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城市广场隐喻

摘要

通过对广场历史发展的研究,分析了4个广场的案例,得出了隐喻的5个不同时期的演变:民主政治的隐喻、帝王君权的隐喻、宗教神权的隐喻、人文精神的隐喻、历史文脉的隐喻。认为历史延续性和社会适应性是城市广场隐喻演变的两大特性。

关键词隐喻;城市广场;隐喻演变;历史延续性;社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203-03

隐喻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一个词语,尤其在语言学与哲学上被讨论甚多,它的本意是用一物来代替另外一物,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常用手法。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认为隐喻是建筑艺术与语言共享的方法,是用一座建筑或类似的客体来衡量另一座建筑,包括建筑外观、空间造型和装饰等[1]。城市广场是建筑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早在欧洲的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划的愈趋科学性和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广场的建设与发展也进入到后现代主义时期。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隐喻是一个常见的手法,被用来将广场本体表征某一事物,它的内容与形式亦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笔者对广场隐喻的演变历史进行研究,理出一段清晰的发展脉络,归纳出广场设计的一般规律,以期为现代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1隐喻的内容与形式

隐喻由本体、喻体与比喻词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对象,广场的空间构成、建造材料及其特性(肌理、色彩)都可以被用作本体;喻体是比喻的对象,是指根据广场的特性而联想到某种形象、感受或含义,是对隐喻的一种情感上的回应;比喻词是用于表达广场隐喻的词语,即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隐喻的表现形式根据喻体的不同可分为:抽象隐喻、具象隐喻[2]。抽象隐喻是指喻体为抽象、不可见的事物,如北京天安门广场象征国家政权;具象隐喻是指喻体为实实在在具体的事物,如悉尼歌剧院的屋顶可以比作为正在乘风破浪前行的海船风帆。

2城市广场发展中的隐喻演变

广场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广场的隐喻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2.1民主政治的隐喻——古希腊的Agora广场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遗产,被后人所借鉴和学习。古希腊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地中海的北部,气候温暖湿润,海上交通便捷,利于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也方便学习各地的文化思想。政治制度是城邦制,民主思想极为开明,城邦自由市民都有权参与政治,因此也使得古希腊建筑艺术具有浓厚的民主与自由的特点。

希腊的城市广场被称为Agora,是公民在神庙前进行宗教庆典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城邦政治活动的中心(图1)。广场作为民主政治的象征最后取代了神庙和卫城的地位。古希腊的广场最初不是经建筑师设计,而是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它依附于神庙、元老院、军事机构等公共建筑,与精美绝伦的神庙建筑相比,显得朴实无华,几无修饰。广场由四周建筑围合而成,规模一般不大,为不规则形状;空间呈开放性,有多处入口,方便公民出入;内部没有纪念性建筑或其他小品,场地尺度适宜,讲究实用性。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进行政治改革后,城市的政治和行政角色大多在广场得以体现。广场是希腊城市的心脏,经由街道与城市的其他地区相联。如卫城一样,广场是政治和行政独立性的表现[3] 。城市公民可在广场上集市和买卖,也可以召开公民大会,进行政治投票,决定城邦的前途。

古希腊的广场原本是一个简洁而实用的空间,公共活动的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广场的隐喻尚未产生;随着公民在广场上行使由城邦赋予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力,民主政治的喻意充满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石,广场由此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隐喻的内涵于是就开始出现了。在此,隐喻跟随实用功能而产生:民主政治通过城市广场得以实现,城市广场就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隐喻由广场的参与者公民创造与实现。

2.2帝王君权的隐喻——古罗马帝国的图拉真广场

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屋大维建立了个人独裁专制,成为古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古罗马政治制度由共和制转向帝王制。为了维护皇帝的统治,作为共和时期的民主标志,城市廣场的功能由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转变成了皇帝们的丰功伟绩纪念场所。城市广场形制上参考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从开放的变为封闭的,从自由布局的变为轴线对称的,并且以皇帝的庙宇作为整个构图的中心[4]。

图拉真广场(Forum of Trajan)属于古罗马城帝国广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始建于109年,是为纪念皇帝图拉真战胜达基亚人建造。广场平面近似矩形,两边建筑以纵轴线对称。布局为多重进深,秩序分明:正门建有三跨的凯旋门;进门后是120 m×90 m的广场,广场的中央立着图拉真皇帝的骑马镀金铜像;往后是体形庞大的图拉真家族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后的院子立着高达35 m的图拉真纪功柱(图2),记录着皇帝图拉真的雄伟战绩;院子后面建有图拉真祭庙,其富丽豪华的装饰和雄壮宏伟的气势成为整个图拉真广场的视觉与艺术高潮点。图拉真广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广场,其空间封闭,尺度巨大;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大理石,浮雕精美;广场中心位置是皇帝的雕像,代替神像接受众人的膜拜;规整对称、多层纵深的布局让人从外到内逐渐屈服于皇帝的威严与权力。

与古希腊简朴的城市广场相比,图拉真广场在形制上的变化预示着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从共和制到帝王制。城市广场被用于树立皇帝的威信,建立对个人的崇拜,成为皇帝统治国家的工具,广场隐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实用功能不再是广场的第一性,基于物质层面的隐喻完全进化到精神层面的隐喻,精神主导作用逐渐占据了主要层次。实用主义演变成了精神主义,广场的隐喻由上层阶级有目的地构建而成,纪念性建筑物成为广场表现的重点,建立与传达帝王君权的绝对威严是城市广场的主要功能。

2.3宗教神权与人文精神的隐喻——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圣马可广场

西罗马帝国于479年灭亡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欧洲大陆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中世纪由此开始。基督教成为人们的精神统治力量,并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建筑的宗教性成为此时期最重要的建筑表现内容,教堂作为通往天国的“道路”,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同时,市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解放的思潮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教会和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的建筑走出了束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但在建造技术上使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也在思想层次上体现了人文精神。

威尼斯处于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亚得利亚海边上的一个海港城市。453年,大批农民和渔民为躲避战乱而逃往此地,建立了威尼斯城。829年,威尼斯人在市中心的运河旁开始修建欧洲曾经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圣马可大教堂;后在圣马可教堂前修建了一座小广场,即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中世纪时期的圣马可广场近似矩形,由四周的建筑围合出狭小的广场空间:东面是巴西利卡式的圣马可教堂,神秘威严的教堂在广场中占据着主控地位;西南角上,建于10世纪的红砖钟塔还依附着一座建筑;西面是建于12世纪的圣席密尼阿诺教堂;北面是多座杂乱的建筑。

此时欧洲大陆处于中世纪,基督教控制着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思想,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统治者。“上帝就是美,美就是上帝”[5],在这一美学思想指导下,建筑附加了为宗教服务的功能。作为教堂附属物的圣马可广场,形制简陋,规模较小,精神控制作用强于实用功能。东西两面的基督教堂更是从空间上限制了广场的自由,广场上弥漫着沉重压抑的宗教气息。此时期,圣马可广场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成为宗教神权的象征。

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资产阶级涌上了历史的舞台,人文主义思想逐渐战胜了宗教神学,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开明的建筑师汲取着古罗马建筑的优点,古典主义成为建筑的主要元素,新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构成出现了。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威尼斯人逐渐将圣马可广场改造成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新广场呈“L”形,由两个梯形广场组成,大广场东西长175 m,东端宽95 m,西端宽56 m,小广场南北长95 m,南端宽40 m,北端宽55 m[6];东面的圣马可教堂在多次改建后成为综合了古罗马式、中世纪歌德式、东方拜占庭式和文艺复兴式多种建筑形制的大教堂,教堂成了广场上引人注目的灿烂文化珍宝;南面的建筑脱离钟塔,被移往海边,大小两个广场空间得以相连;西面的圣席密尼阿诺教堂被拆除,广场向西延伸;南北两面建造了市政大厦和图书馆,建有环绕广场的柱廊,柱廊的后面是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种商店和咖啡馆。

圣马可广场的伟大成就不但在于其创新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和精美细腻的柱廊,更是在于积淀了威尼斯市民世俗生活的城市文脉。圣马可广场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不直接相通,進入广场必须得渡过几重曲折幽深的水巷,穿过精美的卷门,才能享受到景色迷人的广场空间。广场南北两面的新旧市政大厦和图书馆是威尼斯的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和市民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愚昧、追求科学和文明的象征。围绕广场的柱廊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雕饰丰富细腻,尺度适宜,极富装饰性,其蕴涵的民主与自由精神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形成的基石。光明鲜亮的艺术从根本上瓦解了基督教的精神控制,圣马可广场褪下了宗教的外衣,成为市民散步、休憩、会友、庆祝节日的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实实在在享受生活的场所,是世俗文化发展的源泉,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代替了宗教神权成为广场的隐喻对象(图3)。

2.4历史文脉的隐喻——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美国建国以后,新奥尔良市是意大利移民较为集中的城市。为了对美籍意大利人表示尊敬,1976年市政府决定在移民集中的地区修建一个城市广场。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的广场方案以多元的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形式而被选中,它是后现代主义城市广场的代表之一,设计师以夸张、热情的创作手法对呆板、冷漠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

意大利广场是由多个向外扩展的同心圆与意大利地图组成,圆心处是西西里岛,暗示了新奥尔良的意大利移民的来源地;地图上地势高处有瀑布流出,象征着意大利的三大生命之源:阿尔诺河、波河和台伯河;流水汇聚进入的两个水池,代表第勒尼安海和亚得里亚海,即文艺复兴时期带给意大利繁荣的贸易水道;地图后方及左右立有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拱券和柱廊;整个广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让人感受到冲击的活力。广场的组成元素隐喻了意大利的自然地理、悠远的文化和浪漫的情调,为新奥尔良市意籍移民构建了历史文脉,以此唤起移民对祖国的无限怀念之情,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景观(图4)。

对历史文脉的隐喻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手法,最早地出现在六七十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抗现代主义横行的一种方法。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席卷全球,建筑的特征趋向于过于理性、单调、冷漠,同质化问题成为设计健康发展的障碍。建筑学家罗伯特·斯坦恩于1977年在《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无历史文脉,建筑语言贫乏,因此应该将历史上的一些元素注入建筑之中,增加建筑的象征意义,赋予文化的内涵,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历史文脉的隐喻逐渐成为构建场所精神、传承文化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手法。

3城市广场隐喻演变的两个特性

通过对上述城市广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大致可得出一条隐喻演变的经纬图:纵向的经线是隐喻的历史延续性,横向的纬线是隐喻的社会适应性。它们互相交织,决定着广场的发展。

43卷21期周四方城市广场发展中的隐喻演变研究

3.1城市广场隐喻演变的历史延续性

人类的历史具有延续性,为人类服务的城市广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特性。广场的历史延续性表明了广场在时间上的上下连续特性,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是演变的内部因素。处于某个时期广场的建筑形制不是迸发而出、独立存在着,而是受限于上一个时期广场的特征,并对下一时期的广场发展产生影响。广场的隐喻沿着这条线路从古至今进行着演变,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依附于人类延绵不断的历史而存在。脱离历史发展轨道的隐喻是不被认可的,凭空出现没有源头的隐喻也是不能持久的。

3.2城市广场隐喻演变的社会适应性

广场隐喻演变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是社会适应性,也就是必须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地理的环境,它

是左右隐喻演变的外部因素。在同一时期,广场的建筑形制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影响,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产生不同的文脉特征。广场的隐喻演变也生根于具体的社会之中,反映特定范围的环境特点。生搬硬套地把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环境放置在另一个国家、地区之上,由此而引发的隐喻是不适宜的,更是荒诞可笑的。

4结语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广场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城市人口的剧增,居住环境的恶化,广场功能的偏移,地域文化的紊乱,场所精神的缺失等。满足物质功能的需求不再是唯一性,对精神功能的需求逐渐被认识。具有丰富隐喻特性的广场不仅在形式上能创新立意,形成有个性的景观,在精神层面上亦能营造“场所”,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情感需要。因此,对城市广场的隐喻演变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一丁.优秀隐喻建筑的特点[J].宁夏工程技术,2009(8):435-438.

[2] 王新生.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3):16-19.

[3] 莫晓琴.阿果拉与雅典的政治民主[J].华章,2007(6):87-92.

[4]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7.

[5] 张夫也.外国建筑艺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06.

[6] 王乐. 柱廊的城市意义——五个意大利城市广场的柱廊案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城市广场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南宁市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的必要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