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倾听脉搏,培养学生倾听技能
2015-10-21陆玉华
陆玉华
教育心理学家在对人的系列活动研究中发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充分显示听是人类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部分人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课堂技能应该是课堂倾听。”倾听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有了听懂这个前提,才能确保课堂信息的真正互动,促成课堂教学的成功。
1. 课堂有效倾听的现实性
1.1 课堂教学的“虚假主体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很多课堂从大一统的传授型中蜕变出来,学生为课堂轴心,出现了热闹的、快节奏的课堂。教师满堂问,学生不断地应答:Yes! No!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内容杂乱,缺乏自我的思维构建,课堂被表面化。更有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或赶课堂进度,把积极发言作为一种形式,而并没有认耐心地临听和积极的反馈。常见课堂现状之一:教师提问,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就感觉与己无关了,或讲悄悄话,或发呆,或做自己的事,很少有学生去认真关注他人的发言内容。尽管一堂课看起来有多位学生的发言,实际上失去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真实意义的情感对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虚假的。
1.2 高考英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要求
综观2013、2014的江苏高考英语试卷,试卷整体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首观听力方面,词数增加,对话或短文材料变长,语速加快,更出现了原版英文对白的剪辑。听力考试难度突然加大也成为了高考英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听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听力材料的练习,必须深化到课堂中倾听习惯的培养。
2. 做倾听的引领者,构建倾听教学课堂
2.1 教师做好“会倾听”的“好接球手”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育者的道德责任。”教学是双向性的,佐藤学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像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什么也没说,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即使投偏了的球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基本。如果只关注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和“投球”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这样学生的投球就会纷纷落地,投偏的学生慢慢会讨厌投球。教师要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
微笑、和蔼的姿态来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真正的倾听首先要恭听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的发言,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点头,一个赞许的眼神。发言时不急于打断,不妄加评论。发言结束提炼发言内容,及时反馈,用教师的聆听激起学生说的动力。
2.2 引导做一个“会倾听”的有素养者
“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倾听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倾听是一种接受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做一个礼貌者先要学会静心倾听他人的表述。现代职场很多人困惑道:Its hard to have a conversation these days. Everyone is so distracted. (如今社会想要安心交谈很难,大家都思想不集中。)这里所提到的思想不集中就是没有关注他人的发言,教会学生一些倾听的基本礼节。首先正視对方,给出必要的应和;要心无旁骛专注他人的发言;可就对方发言进行提问……
倾听他人的观点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能提高发言者的自信,这样会使得发言者更尊重地去倾听其他人发言,获得更多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作为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要求和知识的传授,提炼中心,更要扩大对学生发言的倾听,不局限与周边几个学生的想法,能侧耳倾听稍远同伴的声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示或暗示学生学会倾听,这样使得学生间也能相互接纳,相互倾听,进入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产生思维的撞击,在理解中升华。
2.3 注重倾听课堂教学的建构,培养独立思维
其一,创设情境或问题,激发倾听欲望。高中生也不可能四十五分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学内容的乏味会让学生游离里教学内容外,养成不喜听,不善听的不良习惯。教师要做好课堂的铺垫工作,改变这种无趣现象,寻找、创造倾听的机会。牛津教材引入了许多学生生活中或国际热门话题,充分挖掘素材,创设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话题中,激发倾听的欲望。
在Module 5 Unit 2 的Reading: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教学中,首先引入了Michal Jackson的MTV-“Earth Song”,在杰克逊具有感染力的歌声和画面的刺激下,一下子调起了学生的胃口,再通过一些环境恶化的照片,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学生“听”的活动打下了心理基础,做好了急于想听的准备。
其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听”的专注力。在课堂上经常会有部分学生思维游离于课堂,产生“假听”现象。这时教师要教会他们一些“倾听”技能,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做到“心静”。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礼节。杰克乌弗在《陌生人在爱中》写道:“很少人经得起别人专心听讲所给予的暗示性赞美。”听别人说话应该聚精会神,要注视教师和学生的眼睛,不能东张西望,这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有不同的观点要等对方表达结束。在教学中可以经常让容易走神的学生复述教师和同伴的发言,让学生能保持耳朵的警惕性。
变换课堂常规教学方式,“逼迫”学生时刻做好倾听准备,避免思维的逃离。如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这种常规文本处理方式,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依赖性,削弱了耳朵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敏感度。而我在课堂中经常会采用让小组轮流阅读,轮流提问的方式。如A组读第一部分,B组合上书认真倾听,捕捉信息,就A组所读内容进行发问,然后A、B两组角色互换,问题越多、越好的为获胜者,给以一定的奖励。
其三,学生要“会神”,诱导独立思维。所谓“会神”就是要学生能听懂,学生若只是动耳听教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而没有动脑加以思考,就不能领悟和理解教师和同伴说的是什么,不能领会知识的本质, “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分析对方发言的要点,训练学生的思辨。
同样在Module 5 Unit 2 的Reading: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教學中,听到学生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有不同的立场,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思路。学生举手分组,分别代表赞成经济发展方和力挺保护环境方。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提醒他们在辩论中反击对方观点是制胜的关键。在说服对方的动力驱使下,学生的对课文的阅读非常投入,达到了理解文本的目的。接着两组学生轮流阐述自己赞成发展经济或保护环境为主的理由,一方唱罢,一方登场,个个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有理有据,所产生的信息先以文本为基础,随着学生思维的慢慢打开,信息量远远超过了文本内容,最后在双方的唇枪舌箭中,我及时总结提升:There is no debating that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hand in hand and we should make a difference to our living situations with our daily actions.此举可谓是收获颇丰。辩论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与思考的习惯。如果学生只关注自己的说话内容,而不留心对方的意见,他就不能从对方的发言中找到反驳点,就会被对方抓住疏忽之处。再抓住学生不服输的个性,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思维高潮,所以这一节课上教师不再唱主角,学生通过倾听——反驳——总结,这一系列活动中产生了真正意思的语言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需要教师的智慧唤醒自己的教育体验,教师不仅是倾听者,更是行动者、创造者,去引领会听、会辩、会思的新时代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