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5-10-21王明涛

学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主体地位问题情境

王明涛

摘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全程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知识,长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发现。

关键词:数学思维 兴趣 主体地位 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与系统性的学科,初中数学新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建模、猜想、验证等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主体参与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顺应教学形势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的思想与思维,降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教学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认知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成为老学究,而是要融入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换来学生对教师、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才能让整个教学变得活跃而宽松,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教师要将微笑,将真挚的情感带入课堂,让课堂充满学生的欢歌笑语,这样自然就可以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学生主体参与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学生只是教学的附属,信息的机械接受者,整个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所展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思维的机会,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将学生视为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个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教师的平等,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心中强烈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期待。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等待挖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而是要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给予学生更大的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释放潜能。此外教师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学习中表现出成绩好与差之分。教师不仅要爱优生,同样也要爱差生,不能以成绩不同而区别对待。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有功同奖,有过同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期待,公平与公正,这样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从而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智慧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于运用提问艺术,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创设实践问题情境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来引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封闭性的问题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这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解放学生的大脑,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这样更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更能将学生的探究引向高潮,从而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双手与大脑结合起来,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在动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将一个三角形剪切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条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此时,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认识到剪痕要与第三边平行。此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将剪切后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剪痕有什么要求?此时,在小组间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交流与讨论后得出要从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要与第三边平行的位置剪开才能将所剪切后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问,将三角形做怎样的变换,能将剪切后的两个图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与动脑,探究与交流得出将三角形绕其中一个顶点旋转180度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探究总结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性质定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与定理的理解,同时在操作中动手动脑更加利于学生掌握操作这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与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學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在操作中思考,经历知识形成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方法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泉.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新校园:理论版,2010(1).

[2]王艳.浅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2(2).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主体地位问题情境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