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与破

2015-10-21杨新新樊译文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8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杨新新 樊译文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城市传统回族聚落面临严峻问题。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之“围”与发展现状之“破”,映射出全国城市回族聚落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对我国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回族聚落;演变发展;传承与发展

1引言

回族聚落是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清真寺为活动中心,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认同为基础的的回族聚居场所。回族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其聚落空间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这些承载数百年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聚落空间不断被弱化,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文章基于黄河流域十多个城市中回族聚居空间的实地调研,结合有关史料,以聚落空间为基础,研究了回族聚落的演变过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

2城市传统回坊聚落的发展历史概述

城市传统回族聚落根据我国不同朝代城市此起彼伏的兴衰而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笔者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将城市传统回族聚落演变过程划归为“围”和“破”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围”,主要指新中国以前的时期,重点分析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形成发展;第二个时期是“破”,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社会,城市传统回族聚落不断消融离析,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不断弱化等现状。

3黄河流域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发展历史之围

造成城市传统回族聚落之围的主要原因是经商、参军驻防或种族隔离等。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形成和历史变迁是其聚落加强过程,其发展模式和住区格局及更新方式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

3.1整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点线面并存的局面

城市传统回族聚落总体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大分散指我国大部分行政市域范围内都有回族聚落分布,小集中指每个城市的回族生活工作场所聚居现象明显。在集中分布中表现为点线面的微观状态。点指城市中呈散点分布的以家庭或铺面为主的几个单元构成的回族聚居点;线指清真商业形成的街道式回族聚居区;面是指有多条街道纵横交错,或以清真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回族聚居场所。

3.2因人建寺、围寺而居,因寺聚人、依寺而商的发展规律

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在族群发展方面表现为“因人建寺,围寺而居,依寺而商,因寺聚人”的模式,如图1。回民日常生活中宗教儀式、婚丧嫁娶及学习交流等都离不开清真寺。因此,穆斯林聚居生活时就会建寺。同时,穆斯林为便于往来清真寺,一般会选择围寺而居。因频繁的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逐渐在清真寺周边形成交易场所,并发展为依寺而商。当聚落规模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新的清真寺,实现城市回族聚落的良性循环发展。

3.3建筑形态因地制宜,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突出

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建筑形态延续了伊斯兰建筑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规律。通过与本土建筑结合,在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上对本土建筑改良,演绎出地域特征明显,民特色突出的伊斯兰建筑。

一方面,中国不同地区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建筑形态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呈现多样化和地域化;另一方面,城市传统回族聚落通过建筑造型创新、细部装饰的民族化、色彩运用的规范化等,创造了回族特色的建筑形态。如清真寺礼拜大殿创造了勾连搭结构,如图2。

3.4以共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族缘聚居模式

基于共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形成以清真寺为核心的族缘聚落形态。通过宗教仪式和世俗活动加强其民众联系,创造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从而使其民族聚落能够在社会环境复杂的城市中平衡各种矛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能顽强的生存发展下去。

4黄河流域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发展现状之破

黄河流域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发展现状之破主要是指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同感的削弱、多民族聚集回坊经商严重、回族穆斯林疏离、民族特色降低等严峻现状。其主要由城市现代化、社会多元化和回族民众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等因素造成。

4.1整体分布呈现大分散更大,小集中更小的局面

近年来,面临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城市回族聚落整体呈大分散更大,小集中更小的局面。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城市更新中在整体规划中对回族聚落的民族性和文化特殊性重视不够;二是回族聚落更新中缺乏公众参与和政府监督,造成更新方向偏颇;三是回族民众的现代生活更加本土化和社会化,聚居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4.2因商而聚,因迁而疏的发展规律

城市传统回族聚落随着城市更新呈现多种发展状态。以西安化觉寺回民区为例主要表现为以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饮食商业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模式。但其主要街区的发展中商业化过度,而偏僻街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和生活环境又过于陈旧。另外,现代回民生活更加社会化,因为工作、经商或者拆迁等原因,流动性更强,分布性更广。

4.3建筑形态过于形式化或普通化

当下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发展状态呈现多种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形式过于形式化,进行统一的穿衣戴帽,塑造所谓的伊斯兰风情街。但具体建设中过于片面和注重装饰,建筑形式化严重;二,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多民族的融入,建筑立面装饰出现杂乱,使传统回族聚落丧失了其民族特色。

4.4族缘聚居模式向多元因素影响的社缘聚居模式转变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我国回族民众的生活状态由传统的以宗教信仰为统筹的族缘聚居模式向以多元因素影响的社缘聚居模式转变。同时,现代的工作生活习惯削弱了清真寺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民众之间的传统邻里紧密度。散居过度,杂居严重,宗教影响里的弱化等造成共同认知性降低和心理归属感的缺失。

5对城市回族聚落传承与更新的建议

面对着我国城市的现代化更新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针对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在更新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5.1调整社会结构、发展民族特色

随着国家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社会结构从其经济、族群构成、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城市传统回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不能一味想着去恢复或保持。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回族居民生活习惯变化对其社会结构适当调整,引导族群分布、优化聚落业态、弘扬民族文化等。注重继承传统回族聚落场所精神的现代演绎,使其更好发展民族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5.3改保结合、改善公共设施

根据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主张“改保结合”的更新策略对其更新。在保护传统聚落的前提改善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公共设施进行,提高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5.4组建联合监督管理组织,保持社区的可持续更新

城市传统聚落空间更新潜在的投资风险和开发风险比一般地产项目高,涉及的影响因素更复杂。因此,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更新时,应充分考虑聚落中居民的意愿,結合其发展状态制定长远的聚落更新规划。通过组建由居民代表领导,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等参与的监督管理组织,对聚落的更新发展建设全程监督,保障其聚落更新向着延续城市文脉、传承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

6结语

城市传统回族聚落作为独特的民族聚居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重要作用。但随着伊斯兰信仰的淡漠和居住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带来的是城市传统回族聚落的结束。然而,其遗存的建筑和形成的场所精神并未因此消失。因此,研究城市传统回族聚落形态及保护其建筑遗存、延续其场所精神,从而对保护我国建筑遗产、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城市历史文脉以及增加城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静,王小东.现代伊斯兰——乌鲁木齐新地域建筑特色解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5):317-320.

[2] 燕宁娜,王军.西海固回族聚落形态类型与特征[J].建筑与文化,2014,(9):99-100.

[3] 齐一聪,张兴国,贺增等.回坊社区的现代城市释意——析围寺而居[J].现代城市研究,2014,(7):116-120.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杨新新,男,1988年出生,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樊译文,男,1989年出生,河南省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