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元宵词的变化特征

2015-10-21姜葵

速读·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

姜葵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元宵词在宋朝的历史变迁中,所产生的变化。论文重要从元宵词描写内容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今昔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宋代元宵词的表现特征。

关键词:元宵词;艺术手法;内容变化;情感变化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最为热闹的一个节日,

在宋代320多年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宋代元宵词的发展与变化促进了元宵新词调的不断产生,它配以各种绝妙的旋律,从而不断地助长着元宵节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在宋朝历史盛衰的变迁中,内心经历的诸多感受和对社会历史、人生命运的思考。作为应时节而产生的元宵词,在两宋词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词坛上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真实而鲜明地展示了宋人真实的心路历程,以不同凡响的格调唱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细读大量元宵词,我们不难看出元宵词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特征,这些特点客观上也足以反映了宋代元宵词,在民俗意象、词体结构、情感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所产生的发展变化。

一、艺术手法的变化

在元宵节中参加各种民俗活动,是宋人最喜爱的过节方式。宋前期元宵词的上片和下片通常是作者描写在元宵节所亲眼目睹的热闹景象,尤其在宋代前期,元宵节可以堪称为“狂欢节”,盛大而浓烈的节日氛围使元宵节充满着喜庆氛围,可谓帝民同庆、君民同乐。词人也通常花费很多笔墨来描写自己在元宵节中遇到的种种令人激动的情景,而且对元宵节节日景象的描写也尤为生动可感。但是,到了宋代后期,由于外族的入侵,朝廷奸臣的专权,国家因而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宋人因避难而渡江南下之后,国势逐渐走向了衰微,最终由于外族的大举入侵而灭亡。这样一来,宋代末期的元宵词与宋代前期相比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宵词基本上是先回忆过去宋代繁荣强盛时期的元宵节,留恋那种繁华喧腾的场面,然后再与眼前凄凉衰败的现实相比较,在追忆怀念中再面对现实境况来创作。作者的情绪在追忆的过程中起伏跌宕,伤感之情也持续地生发和延展,即使元宵词里没有出现“往昔”、“回忆”“当前”等感伤词语,但词的通篇几乎都是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沧桑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作者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和国破家亡的悲恸。元宵词中叙写的回忆、重游、相遇等,实际上就是通过以往没有的往昔对比的手法来完成的。上片忆往昔,下片述今时,使词的情感内容在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冲击下显得更为郁悒悲凉,真挚感人,非常真实地传递出宋人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二、元宵词表现内容的不断变化

宋词的创作先是产生于民间,然后才由文人墨客来写。元宵词从它产生的时候,就是把华灯溢彩与夜间观灯作为最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描写对象来加以描绘。但是,词的内容却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动荡变化而不断产生着变化的。归纳起来,共有四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在唐五代末期,词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一些闺中刺绣、酒馆青楼、楼台亭榭等,;第二次变化是以北宋时期柳永、秦观、苏轼、辛弃疾等作家所描写的自然景观或是与他们相关的一些日常或官场生活来作为表现内容;第三次变化是表现宋人渡江避难的生活,词中主要反映了移民遭遇的颠沛流离之苦、统治者不积极收复失地,依旧歌舞升平,安于现状等现实情况;第四次变化是南宋的中兴时期,以爱国词人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抗金战争和兵戎生活。在宋末时期,国家的社会现实与南渡时期很相似,许多元宵词较多地反映了外族入侵,国难当头、人民难以聊生,举步维艰的困境。元宵词表现内容的不断变化,充分说明了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政治历史及社会文化背景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历史政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元宵词创作的内容乃至艺术形式,而且,必然影响到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元宵词的创作风格,反映了元宵词与宋代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宋代前期元宵词,表现的意象常常是“笙箫”“花灯”“游船”“锣鼓”等较为吉祥喜庆的元宵风物,内容往往是表现男女之爱,天伦之乐等。而宋末元宵词的内容却是表现宋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颠沛流离之苦等情感,词中的描写对象大多是悲凉、抑郁和令人哀伤,宋末元宵词营造的意境也是凄清无比的,如“断烟禁夜”“火冷灯稀”“风鬓雾鬓”等等。

三、元宵词的情感变化

宋代词人的情感是与国家兴亡、社会盛衰密切相关的,反映在元宵词中,感情表达得就含蓄蕴藉、对词的境界的拓展和提升都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宋末晚期遗民元宵词的表现情感来看,很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情感与宋代前期元宵词的不一样。宋代前期的元宵词往往是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词作的情感往往侧重于歌颂太平或抒发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而遗民元宵词中,作者却是把自己的悲凉凄仓的情感转移到了外界事物的景象当中去,使外界事物抹上了作者悲凉的感情色彩。外界事物此时此刻已经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折射物,外界事物不再是真实客观的自然物,而是轉变为作者主观情愫的承载体,带有作者十分浓郁的主观情绪,正可谓“时节虽同悲乐异”(惠洪《青玉案》)。如“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史》),表现的是人散乐止、热闹之后的个人的凄冷与感伤。再如“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表示城邑是座迷茫忧愁的城,可见外界事物已经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

总之“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到了南宋末期的元宵词正是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化和词人创作心态的变化而变化,元宵词的创作在变化中获得发展与提高。词的艺术风格,词的结构通过逐渐的改进,通过历代作者融入的多种手法,通过历史的千变万化,使词的写作内容、写作风格不断产生变化。元宵词的感情更加真挚、凄凉,加之词的情感抒发方式的丰富多样,都使元宵词日趋成熟精美,多姿多彩而更富有魅力。元宵词从内容方面来看,也形成了一个巅峰,可以说宋代的元宵词所蕴涵的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的情感己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词的情感、格调更是高远,加之宋代词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也促进了元宵词的发展繁荣。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解题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