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体会
2015-10-21张发生
张发生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精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室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实践体会。
[关健词]电路分析基础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实验
一、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整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以电路分析为主,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讨论各种计算方法。该课程理论严密,方法灵活,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应用工程背景。学习这门课,对于开启心智、锻炼思维、培养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能力、科学归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习后面的专业课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于2009年分别被评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和湖南省精品课程。
二、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结合教学改革目标,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渗透、淡化专业界限,在教学时数有所减小的情况下,优化“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拟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移至“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将“电路复频域分析法”移至“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等。强化了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主要以电子线路分析软件MATLAB的应用为主,通过上机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软件的电路分析、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使用。针对不同专业掌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的要求,设置了“电路分析基础”I(理论课时64)和“电路分析基础”II(理论课时40),
(二)精选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反映。选用一本与大纲相适应、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优秀教材至关重要,为此近几年本校先后采用由邱光源教授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优秀教材第四版和第五版《电路》。
(三)重视教材建设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生源的基础差别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已经出版的教材有些内容较深,比较适合基础较好一点的学生(如重点大学)学习,有的则版本比较低,内容更新不够,不能很好体现当前电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就,如利用软件计算电路的内容。有的单纯注重理论讲解,与后续课程内容(如模拟电子技术)衔接不是特别好等。为此,希望有一部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的《电路分析基础》的教材,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本课程组组织骨干教师于2011年元月开始自编《电路分析基础》教材,将于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类专业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电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过去由于该课程内容多,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切实加以改进,以便达到发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学习电路的基本定律是为掌握任何电路技术打下理论基础,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则为分析各种电路找到了一种共性规律,掌握建立电路模型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各种实际电路提供了基本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在课堂内容的讲授中,则采用精讲多练,留出“空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2]。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课题组的老师均能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我们已经开发出了CAI课件,并已开辟了网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答疑教室和网上习题库。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网上教室进行详细辅导,师生也可以对一些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电路分析基础”课习题灵活多样,在习题课上,受学时限制,教师只能对个别典型例题予以精讲,而建立网上习题库,教师可以在网上对于那些综合题以及技巧性强的习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三)控制教室上课学生人数
近几年来,学校采取了诸如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为教学服务等多种措施,使学校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得已顺利进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刚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有人认为学生人数多一点没有问题,所以前几年“电路分析基础”课的教室学生人数安排过多,有的高达250人之多,结果造成了后面的学生无法看清屏幕上的文字圖形,老师与学生难以进行“表情交流”等,上课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学校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堂学生人数不能多于100人,教师应站立授课,重要的内容及数学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一些公式推导也要求教师应在黑板上板书。
(四)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检测。传统的考试模式大都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对于那些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平时学习成绩不努力,光靠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来对付。这样,考试就起不到它应有的指挥作用。因此,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应该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分阶段进行模块考试,将各阶段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并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达到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另外,考试内容和题型也应进行改革,以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为主,习题应该灵活多样,避免一些纯记忆性的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的机械化试题,以增加考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近几年,我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连续两次获得中央财政部资金支持,总金额达5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条件,2009年我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湖南省示范实验室。“电路分析基础”实验业已单独开设“电路基础实验技术”课。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
(一)电路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误差理论、常用电工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學生对电路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础电路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电路、选择元件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电路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电工技术实验装置台”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给定电路的功能自行设计实现这一功能的电路。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关键在于它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组由吴舒辞教授担任课程建设的总指导,课程组总共有教师20人,每年承担约1200人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任务及教学研究任务。课程组除配备有专任的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外,还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助教岗位来承担理论课助教和协助指导实验。从学历结构看,10名主讲教师以教授、副教授为主,其中获博士学位8人。
实践证明,通过对“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等改革是成功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自学分析查找资料能力、实验实践创新电路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自2001年来连续7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电路分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于2011年05月获批为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都名列全校前十。
[参考文献]
[1]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年第1期,pp14—16
[2]潘再平,“电气工程类精品课程建设”,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26(电气工程专辑),pp62—64
[3]冯婉玲,段远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pp115—118
[4]吴晓蓓,“建设精品课程几点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pp118—119
[5]申雪琴,“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p101—102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