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蒙授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10-21任凤琴

关键词:方法研究

任凤琴

[摘要]古代汉语是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汉语系专业基础课。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总结原因,提出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对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蒙语授课学生 古代汉语教学 方法研究

高校的蒙漢双语教学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体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而设立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是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

为加强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汉语系招收蒙授起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从生源来看,这些蒙古族学生多数来自我区东、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牧区,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一、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蒙语授课学生的特点

首先,汉语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这与生源地的教育水平、教学条件以及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多数学生来自教育水平、教学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和牧区中学,而且这些学生全部从蒙语授课的高中毕业生中录取,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要学习、阅读蒙古族文学作品和用蒙文翻译的汉文作品。换句话说,他们的母语是蒙古语,从小接受的都是母语教育,缺少用汉语表达、交流和阅读汉语作品的环境和机会。除有个别学生可以比较流利地用汉语交流对话和写作外,多数学生可以用汉语交流但并不流利,甚至有个别学生缺乏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难以用汉语进行交流。

其次、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与学生薄弱的汉语文功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阶段的汉语系课程的设置,从知识体系的构成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想要理解和掌握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再加上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日积月累,导致他们产生畏学甚至是厌学的情绪。蒙汉双语班学生的逃课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即便来上课,他们也不会认真听讲。畏学厌学和对知识的不理解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长此以往形 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在语言类的课程中,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代汉语存在的教学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教材不适合,古代汉语教材一直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作为高校文科通用教材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不适合蒙语授课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知识体系构成和内容的难易程度都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之全书为繁体字,这很难使他们产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机,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教学缺乏针对性,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蒙语授课学生由于汉语学习的起点较低,因此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与汉生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由于教师工作量大,加之课上、课下的时间都很有限,因此教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也使得教师不容易掌握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

最后,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让他们只有听、记之工,无思考之力。而语言类课程的特点与文学类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更接近理科课程的特点。因此在古汉语的课堂上,启发他们思考,形成教学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滔滔不绝从头到尾;学生听,似懂非懂由始至终。尤其对于汉语起点较低的蒙语授课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学习古汉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的内容深奥、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一些内容根本无法理解。

二、如何提高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要从古汉语的第一堂课做起。一开始我们就应该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号:古代汉语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但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古汉语的奥妙。揭开这些奥妙,我们就能够理解掌握它。比如,每一门新的课程开始前,教师都会讲解这门课程的“绪论”部分。那为什么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称为“绪论”呢? “绪”是什么意思?学生虽然都学过“绪论”,但未必知道它的确切含义。这样的问题一开始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制定符合蒙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

在充分研究蒙汉双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系各级领导和相关教师辛苦工作,为我系蒙授学生汉语文教育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并从2012级入学新生开始执行。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新教学计划与旧教学计划有明显的不同,充分考虑了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例如,针对他们汉语水平起点较低、文学知识匮乏的现状,新增了“汉语听说”“文学名篇阅读”等基础课程;为适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特点并考虑将来的就业需求,开设了“蒙文信息处理”“新蒙文”等多门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选修课。在加强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具有双语文化特色的“蒙汉兼通”的复合能力。新的教学计划执行后,学生在修完“汉语听说”“文学名篇阅读”“现代汉语”等基础课程,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后。才进入到古汉语的学习阶段。知识由浅入深,形成了连贯性。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最后,多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为双语班授课的教师大多不懂蒙语,加之授课任务重,缺乏和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和沟通,容易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让学生觉得没有亲和力,难以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时时注意学生的听课反映外,必要的课下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动向等,这也会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基金项目:本文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双语教育与蒙汉文化交流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

[2]麻彩霞.高校蒙汉双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猜你喜欢

方法研究
基于绿色理念下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
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研究
对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期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方法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方程教学
浅析体育教学新方法的落实及探究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