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是弱势群体”更像国企“撒娇”
2015-10-21毕晓哲
毕晓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在2015全国两会发言中说到“银行是弱势群体”时,引起现场哄堂大笑。
这一完全背离公众常识的“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判断,不能排除与时下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国企领域,目前面临多项重大改革,譬如:企业结构调整、垄断国企领域的“重组合并”等,以及从2014年就肇始的国资改革的纵深推进和部署,已经让一些国企管理层和部分国企“既得利益者”感到了阵阵寒意。
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去行政化”节奏在加快,让一些高管深感“揪心”的是,他们多年来享受的“高薪”现状将彻底打破。降薪后央企高管的总收入不超过在职员工平均工资的7~8倍。而且,对国企的监督日益加强,国企腐败行为将得到极大遏止。中央巡视组在2015年将国企领域当成巡视重点,这对国企高管而言,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因此,在频繁的改革动作和日益强化的约束和监督面前,一些习惯了过“松日子”的国企和国企高管,深感自己已经成为了“变革”和改革的对象,感受到了在改革大潮中的“无力感”,由此催生“弱势观”。
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在社会层面和社会角色中绝对不属于“弱势”。其工资收入高到什么地步不言自明,多年来垄断国企高管薪酬一年轻轻松松拿百万、上千万元并不是梦,和普通人的收入比、和其他行业比是什么概念?足以说明国企尤其是银行这样的垄断国企,它们占据着多么大比例的社会优势资源。而在垄断国企领域,多年来提供公众服务时的“霸道作风”、“收费”和“管理”上的“霸王条款”有目共睹,更遑论公众诟病的“数钱数到手抽筋”、“躺着也挣钱,挣钱挣到不好意思”的垄断强势现状了。多年来风传的“二电加一草,银行加证保”的让人艳羡的“岗位”,以及“挤破脑袋”也要进的就业吸引力,也足以充分证明这些行业的“强势”。
明明很“强势”,却罔顾事实声称自己是“弱势群体”,本质上是无视事实的“撒娇”和“矫情”。在必須推动的改革大局面前,银行等国企当然是“弱势”,也必须是“弱势”。然而,从这一银行高管的自称是“弱势群体”言论中,我们反而看到了继续深化和加快推行国企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