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天,母亲给我搬来一百斤大白菜

2015-10-21刘为兵

现代阅读 2015年5期
关键词:下雪天大白菜白菜

刘为兵

说起吃大白菜,现在的许多年輕人难以想象:80年代以前,北京人整个冬天吃的蔬菜就是大白菜。

北京地处中国北方,历史上习惯种白菜、吃白菜。大白菜产量高、耐低温、好储存、运输方便、价格又便宜,几分钱一公斤,大家买得起。北方的冬天种不了别的蔬菜,即使有少量的温室暖房种点别的菜,价格也很贵。因此人们都喜欢买大白菜存起来,吃着方便。

那些年,一到冬天,北京随处可见卡车、拖拉机满载着大白菜行驶在街头,像战争年代运送战备物资一样。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人们排队买大白菜的场景:你推一车,我抱几棵,十分热闹。买完了搬回家,一排排、一片片地摆放在房前屋后,甚至窗台、房顶上,晾干表面水分,然后放进地窖里。到了下雪天,还要苫上一块草帘子,以免被冻坏。

我家也不例外,同样要贮藏几十棵大白菜。记得80年代初那几年,每逢假期从城里回到姥姥家,见很多居民在家附近的空地上挖一个大地窖,用于贮藏白菜和少量的土豆、萝卜、芹菜。我曾扶着梯子下到两三米深的地窖里帮着摆放大白菜,里面冷飕飕的,就像现在的冰箱,只是弥漫着一股白菜味。

以前的冬天,人们几乎天天吃大白菜,就像西方人吃汉堡,吃习惯了,不吃反而觉得不正常。人们做大白菜也有花样,炖、煮、炒、凉拌,就看家庭主妇的本事了。农村人会把白菜根留给家里养的鸡、鸭和兔子吃,人们还喜欢过年时把白菜切碎搅拌着猪肉馅包饺子。

当时,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赶上过节,才能多吃几种其他蔬菜。如今想想,过去人们条件差,把大白菜视为过冬的“当家菜”,倒也吃得清淡纯粹。如今人们富裕了,常常不离大鱼大肉,好像也不利于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的加快流通,以及价格的逐渐放开,南方的蔬菜源源不断北运,而北方也建起了种植各种蔬菜的塑料大棚和无土栽培的蔬菜基地。北京的菜篮子慢慢地丰富起来,北京人开始告别冬天只吃大白菜的历史。

到了90年代初,北京街头买大白菜的人明显减少。偶尔看到买大白菜的,多半是老头、老太太。市场上的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人们随时可以买到各种蔬菜,很方便。

1993年一个下雪天,西城区佟麟阁路的街道已被白雪覆盖。我从胡同一户人家门前经过,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冒着纷飞的雪花,在院子里摆放大白菜。“冬天还买大白菜呀?”我问。老人一边剥着白菜上的蔫叶子,一边笑着说:“几十年习惯了,冬天不买几棵白菜,像缺点儿什么似的。”她还说,买点儿放着也好,吃着方便。“你们年轻人早就不买了!”老人最后说。

老人有老观念,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新想法。那时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买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可那几年一到冬天,母亲就催着我买大白菜,似乎不买白菜,冬天就会挨饿。因为嫌麻烦,我很少按照她的嘱咐去做,她还为此生过气。直到1996年年底的那个冬天,母亲临去世的前一个月,趁我外出采访不在家,老人家还是拖着虚弱的身体和父亲一道,买了100斤大白菜送到我家里,一棵一棵地搬到楼上,整齐地码放在阳台上。

不知那天母亲费了多少力气,不久以后她病情恶化被送进了医院。一个阳光明媚却异常寒冷的上午,北京医院急救室里,和癌症搏斗了多年的母亲,身上插满了输液抢救的管子,老人家已处在弥留之际。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的生命一点一滴地耗尽,做儿子的却回天无力,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悲痛,抱着母亲号啕大哭。

“哭什么!”猛然间,昏迷多时的母亲猛然睁开眼睛大声对我说。泪眼中,我看到她眼角浸着泪,眼神中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更有对生命的渴望和期盼。这是母亲生前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

母亲这一代人,奔波劳碌一辈子,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终于等到好日子来了,正当可以享福的时候,他们中不少人又匆匆离去,怎能不让人悲伤!

母亲去世后,我们吃着母亲搬来的大白菜度过了那个冬天。

如今的冬天什么菜都有,吃大白菜的机会不多了。可我偶尔还会到菜市场买上两棵大白菜拿回家。伴着冬日纷纷扬扬的雪花,看着那饱满结实、白里带着青叶的大白菜,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那里有母亲慈祥的微笑……

猜你喜欢

下雪天大白菜白菜
Hechi:A Land of Natural Endowment
一棵白菜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下雪天》
下雪天
一个下雪天的故事
下雪天
早熟大白菜新品种新早59
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