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时期,内蒙古收养“国家的孩子”
2015-10-21宋国涛
宋国涛
2006年10月,在乌兰夫誕辰100周年纪念日前夕,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乌兰夫纪念馆,突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100多位身穿彩色民族服装的中年人。这些人默默地走进纪念馆大厅,在乌兰夫的坐像前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缓缓前行的脚步,难掩他们低沉的啜泣声。这些人是40多年前由乌兰夫组织接收的南方3000多名孤儿的代表,如今,他们从草原,从旗县,从他们正在生活的城市不约而同赶到呼和浩特,自发地前来纪念乌兰夫这位仁爱长者,这位内蒙古的首任书记。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3年困难时期,全国食品严重匮乏,整个中国处在困境之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南方许多地方的福利院里,多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许多幼小的孩子濒临死亡的威胁。孤儿院的领导纷纷向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告急。康克清为此也很着急,她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书记乌兰夫商量,能不能从内蒙古调集一些奶粉救急。
收到康克清的告急信后,乌兰夫想,仅仅供应些奶粉,短期还可以,但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时间长了怎么办呢?乌兰夫知道,南方省份的那些小孩,正在托儿所挨饿,而且身体很弱,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来。
情急之下,乌兰夫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领导商议,提出“由内蒙古人民养活这些孤儿”,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乌兰夫把这个想法向康克清进行了汇报,同时迅速报告了中央,立即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总理在电话里激动地对乌兰夫说:“哎呀,谢谢你们啦!”
周总理当即拍板,从内蒙古调集专列专护,迎接这些孤儿去内蒙古。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用火车运送数量如此庞大,身体条件很差的婴幼儿,要保证他们都能平安到达内蒙古,这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
乌兰夫立即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传达周总理的指示,下达收养南方孤儿的任务,自治区民政和卫生系统等部门紧急动员起来,拨出专款成立自治区接收孤儿的专门机构,部署各盟市有关部门做好接收。乌兰夫对这些孩子的安排,每个细节都想到了,包括抚养孤儿的各项准备工作,衣食住养,以及配备医疗保育人员等。
一列列火车从遥远的南方来到绿色的草原。乌兰夫亲自到育婴院检查接送孤儿的情况,看望孩子,嘱咐医院的保育人员要照顾好孩子,治好他们的病,乌兰夫还提出了“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
自1960到1963年,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大多数面黄肌痩,有些还在患病。乌兰夫安排工作人员把年龄大一点、身体好一些的孤儿直接送到牧区,年幼患病的孤儿则在呼和浩特、集宁、锡林浩特和包头等地设立的育婴院进行治疗,待这些病儿恢复健康以后,也都陆续送到牧区去了。
正像乌兰夫讲的那样,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还收养了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孩子。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他们把孤儿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他们用最好的牛奶或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说蒙话、唱歌、跳舞、骑马、打猎,供他们上学读书。广大牧民群众以宽广胸怀和博大母爱抚养这些孤儿,宁愿自己的孩子挨饿,没有丝毫的埋怨,而是默默地奉献着,以普通母亲的爱心,给了孤儿无私的母爱。
在当时特殊的困难时期,内蒙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灾情,不少乳品厂都停产了,群众的生活遇到不少困难。乌兰夫指导有关部门要保证孤儿院的物资供应。乌兰夫每次下牧区检查工作时,都要特别了解孤儿们的生活情况,他还专门到海拉尔和锡林浩特的育婴院看望那里的南方孤儿。
蒙古族牧民以草原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南方的“三千孤儿”,后来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这些孩子们在牧民们的精心照料之下,在草原上健康成长,成为地地道道的“草原的孩子”。
这些孤儿在蒙古族牧民的哺育下,从小学习蒙语,接触蒙古族文化,既是汉族的后代,也是蒙古族的儿女,长大成人后很多人留在了牧区,成为和他们的养父母一样的蒙古牧民,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草原上,后来许多人成了老师、医生、护士,用汗水回报草原人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