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
2015-10-21张元
张元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三农问题”更加重视,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经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目前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乡村建设的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字:乡村建设;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一、乡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从1981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都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乡村的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城镇相比,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人依靠种植、畜牧卫生,靠天吃饭的现状比比皆是,再加上农村缺乏工业化产业,他们的经济收入有限,也就导致了乡村建设中缺乏人才和资金的支持。
乡村制度建设不健全。乡村建设需要制度做支撑,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制度不完善,比如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等不健全,也缺乏法制化的意识,这些都不利于乡村建设,甚至会造成对乡村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乡村文化建设缓慢滞后。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点,部分偏远的乡村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形势下文化认识不足,缺乏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追求,乡村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乡村生态形势不容乐观。由于资金都投入的不足和发展模式的限制,乡村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建设,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矛盾,经济得不到发展,也加剧了生态的不平衡。
二、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
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变革,经济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乡村建设的水平也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笔者通过对上述几点问题的分析,对目前乡村建设的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四种相对优化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几种模式研究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1、田园农业型乡村建设
对于一些土地资源良好的乡村,应该重点依赖原始得天独厚资源条件,例如水资源、气候资源等为动力加大农田建设,建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加入科技、人才、资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建设田园型乡村。
建设农业生产型乡村要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对农业生产用地进行集中规划,形成规模化生产;要积极推进田园道路、水利设置、土地整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完善生产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喷灌、大棚、肥料处理等技术;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增加农产业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修复传统住宅,协调外观整治,充分展示当地乡村的田园农业景观。
2、工业促进型乡村建设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乡村建设中,部分乡村依靠村办企业进行发展,通过以工促农的形式发展乡村建设,这种以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外部动力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形式称为工业促进型建设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依靠乡镇企业转化农村劳动力为重点,依靠企业的资金支持获得发展。
工业促进型建设模式必须以保护环境为第一要务,要解决好企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要加强环卫系统建设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要在工业用地不断扩大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集约化发展,守住耕地红线,进行土地资源的整合,科学合理地进行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以及工业用地的区域划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企业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促进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3、休闲娱乐型乡村建设
很多乡村保存着原始的自然風光,它们没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田园农业的条件,也没有乡镇企业作为支撑,这些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充分依靠当地特色的山水资源、田园风光发展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产业,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自然的生活环境。
休闲娱乐、生态旅游是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这类型的乡村往往建在水域周围,或者抵触山林地带,这种特殊的趣味条件决定了休闲娱乐型的乡村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必须构建特色的休闲观光元素,例如农业景观、地貌景观、人文景观、建筑小品等,要通过自身特色的塑造,展示乡村的精神风貌。为了更好地进行休闲娱乐型乡村建设,必须要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住房建设、道路建设、供电建设、通讯设施建设等等,也要进一步健全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餐厅、电话亭、厕所等,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4、文化传承型乡村建设
对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条件优越的乡村要充分发挥所有优势,保护传统建筑和村落空间,保护传统技艺,挖掘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文化传承型乡村,依靠文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文化传承型乡村建设要以“维持原生态文化、塑造特色空间、发展传统技艺”为建设理念,要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制定科学合理发展规划,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在文化传承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水环境和植被资源,加强河道、公路、铁路沿线的绿化和房屋整治修复工作,还原传统风貌、展示文化特色的同时彰显和传承地域文化。在传统技术发展方面,要逐步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通过多元化的模式发展文化产业链条,建设产业发展平台,让游客感受特殊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科学出版社,2011.06
[2] 赵紫伶.乡村理想与乡村营造中的建筑师[D],昆明理工大学,2008
[3]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