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窦黏液囊肿病因分析及手术进路分析

2015-10-21何春

延边医学 2015年26期
关键词:病因分析

何春

摘要:目的:分析鼻窦黏液囊肿患者病因并总结其手术进路情况,为鼻窦黏液囊肿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78例鼻窦黏液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对所纳入患者临床病因及手术进路情况作定向总结。结果:78例鼻窦黏液囊肿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头痛、眼球移位、面部隆起、流泪等非鼻部症状。其中67例患者给予单纯鼻内镜手术,11例患者给予鼻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随访1年,72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6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结论:临床上,鼻窦黏液囊肿病症不甚明显,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需依据患者病变特征作好早期诊断工作,进而选取适宜的手术方法实施尽早治疗,以有效规避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情况,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 鼻窦黏液囊肿;病因;手术进路;分析

鼻窦粘液囊肿是鼻窦囊肿中较常见的类型,多发于筛窦、额窦,其次在蝶窦、上颌窦也均有发生。从疾病本身来讲,鼻窦粘液囊肿呈缓慢生长态势,能够侵袭整个窦腔乃至多个窦腔,且伴随病灶持续膨胀生长、压迫,能够导致周围骨质萎缩,严重者能够侵入颅、眶内,造成相应并发症状,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基于鼻窦粘液囊肿病因的复杂性及病情的迁延性,亟待临床给予合理治疗关注[1] 。为定向强化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成效,本研究针对性纳入了我院2012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8例鼻窦粘液囊肿患者,回顾性分析了78例患者疾病诱因及手术入路情况,通过综合施治,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78例鼻窦黏液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区间为14~71岁,平均年龄(44.6±12.5)岁.所有病例均行鼻窦CT冠状位及横轴位扫描,8例患者由于术前无法明确诊断补充MRI及加强CT检查。其中筛窦囊肿26例、额窦囊肿10例、额-筛窦囊肿18例、蝶-筛窦囊肿2例、蝶窦囊肿10例、上颌窦囊肿12例;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眼球移位28例、头痛40例、流泪12例、视力下降16例、鼻塞12例、面部隆起21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鼻内镜手术入路

多数鼻窦黏液囊肿患者均可应用此术式治疗,本研究中67例患者应用此术式治疗,患者于强化局麻下实施手术,针对筛窦、额窦囊肿患者切除钩突,开放前筛暴露囊肿后,咬除筛窦、额窦囊肿下壁,尽可能扩大入路。其中额窦囊肿患者需要于内镜之下寻找并开放蝶窦自然开口,在0°、30°内镜之下咬除接近自然开口侧的囊壁粘膜。上颌窦囊肿应于内镜下将钩突切除,进行开放自然开口之后作囊壁黏膜切除[2] 。

1.2.2 鼻外切口联合鼻内镜手术入路

此术式较为适用于存在外伤手术史、鼻额管狭窄及闭锁性的额窦黏液囊肿患者。本组中共计11例患者实施此术式治疗,其中3例患者存在额部外伤史、8例存在鼻部手术史。患者现予以局部强化麻醉,行眉弓切口,切开皮肤分离并显露额窦前壁,进而切开囊肿前壁,吸出囊内液体。若额窦囊肿已经产生额窦后壁破坏抑或同硬脑膜粘连,那么不可实施囊肿的强行剥离,以避免产生硬脑膜损伤,导致脑脊液鼻漏情况。同时在囊肿减压之后,于广角鼻内镜之下作筛泡、钩突切除,为扩大术野能够予以部分中鼻甲的切除。进而于内径窥探下以筛窦钳和黏膜咬钳实施鼻丘及额周气房的开放,并联合鼻外切口直视条件下共同开放额隐窝,确保自额窦之内能够管窥内径开放鼻额管的范围及程度[3] ;为确保术后引流通畅,可于术中适当设置硅胶管引流。

术后处理方面,本研究所纳入78例患者均于术后2d抽出鼻腔内填充物,以生理盐水实施鼻腔冲洗,并定期于鼻内镜下清理鼻腔分泌物和结痂,观察患者有无鼻腔粘连情况、引流管有无闭锁、狭窄问题,若存在上述问题,则及时作出对应处理。对于置放硅胶管者,在术后3个月之内予以取出[4] 。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患者临床疗效评价,采取治愈、显效、无效三级评价标准。治愈:患者鼻塞、头痛、流泪等临床癥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引流口光滑通畅;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出现部分缓解或改善,引流口通畅,但依然存在周围黏膜水肿情况;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情况,引流口闭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研究78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鼻窦黏液囊肿,其中58例患者术后治愈(74.35%),显效患者14例(17.96%),无效患者6例(7.69%),整体治疗有效率达92.31%,手术综合效果较好。

术后随访1年,随访发现65例患者眼球移位、头痛、流泪等症状均于术后2周左右出现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复查鼻内镜显示70例病人术腔已上皮化,开放引流口通畅光滑,8例患者出现术腔囊泡、肉芽、粘连等情况,经过及时处理后可延期上皮化。

术后共计6例患者临床症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其中4例患者为视力无改善,考虑患者因视神经压迫较久而产生变性坏死,因此手术去除囊肿压迫后也未能够有效恢复视觉功能;2例患者术后1个月后再次出现头痛不适感,经鼻内镜复查时发现引流口闭锁,头痛皆为术腔引流不畅、窦内压力增强所导致,经对症处理后告以相应改善。

3 讨论

现实中,鼻窦黏液囊肿常见于中青年群体,患者多为单侧发病。本研究中单侧鼻窦发病患者71例,双侧发病患者7例。患者病因多是由于鼻窦自然窦口出现完全自然堵塞,窦内分泌物难以有效及时排出而导致。综合来讲,导致窦口出现阻塞的原因较多,具体存在于下述几个方面。①鼻腔鼻窦出现病变情况,如鼻中隔偏曲、息肉、鼻窦骨瘤等等。② 鼻腔解剖异常情况,诸如额筛泡形成而导致的鼻额管狭窄情况。③ 手术抑或外伤而造成的鼻腔粘连、窦口阻塞情况[5] 。在本研究中,即存在11例额部外伤及鼻部手术史患者。

临床来讲,鼻窦黏液囊肿早期临床表现欠缺特异性,且鼻部症状较轻,临床诊断中易忽視鼻腔鼻窦病变情况,将鼻窦黏液囊肿同眼眶肿瘤相混淆,而造成漏诊和误诊,需要临床给予综合诊断处理。另外,鼻窦黏液囊肿发展后期,能够促使囊肿移位、多发,而导致严重并发症情况,如上颌窦黏液囊肿增大后可向上破坏眶下壁,均能够使囊肿突入眼眶内,引起眼球移位。所以对于鼻窦黏液囊肿患者需要及时明确诊断之后尽早给予手术治疗[6]。治疗原则当构建囊肿与鼻腔的永久通路,以便引流,防复发 。

本研究中,67例患者实施了单纯鼻内镜手术入路,11例患者实施了鼻外切口联合鼻内镜手术入路,两类术式对于鼻窦黏液囊肿患者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综合选择。在广角鼻内镜之下实施鼻腔鼻窦手术,具有着成像清晰、视角广、损伤小、面部无瘢痕等显著优点,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鼻腔原有结构功能,是现代临床常用的一类微创治疗术式。而针对存在手术史及外伤史的患者,经临床检查发现患者鼻额管狭窄及闭锁性额窦黏液囊肿,应用单纯鼻内镜下手术入路很难构建通畅的引流通路。如额窦口周侧解剖较复杂,窦口位置隐蔽。额筛区则紧邻前颅窝、眶内侧壁、筛前动脉等组织结构,是脑脊液鼻漏、眶内血肿、出血等并发症高发区,术者难以于内镜下扩大、开放鼻额管,难以有效达到窦内病变清除,也易引起窦口狭窄及闭塞情况。因而针对此类患者,即需要联合鼻外切口手术进路实施窦腔病变清除,以内外双入路开放、扩大,辅以内置硅胶管保证术后引流的通畅,以此达到鼻窦黏液囊肿患者手术治疗的最佳成效。

参考文献:

[1] 胡鹏.伴视力减退的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5):217-219.

[2] 董军.鼻窦黏液囊肿患者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3,(25):196-197.

[3] 李永华.外伤及手术后鼻窦黏液囊肿形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2(2):61-62.

[4] 苟建军.29例鼻窦黏液囊肿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分析[J].北京医学,2014,(7):59-59.

[5] 王莹.鼻窦黏液囊肿87例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5):296-298.

[6] 孟凡英.上颌窦根治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9):189-190.

猜你喜欢

病因分析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