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高危人群防治干预效果评价
2015-10-21赵静
赵静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高危人群防治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山西太原万柏林区400名艾滋病高危人群,采取发放宣传册、播放光盘、现场讲课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这400名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安全性行为的形成情况。结果: 干预后400服务工作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各项预防艾滋病安全行为形成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 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综合防治干预后可显著提高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改变高危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遏制艾滋病等性病流行意义重大。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
艾滋病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危害性不仅局限于艾滋病病人本身,还可经高危人群传播至一般人群,形成艾滋病的传播与扩散[1]。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报道,艾滋病在中国正逐步蔓延。目前,对于艾滋病尚缺乏有效的预防疫苗及特异治疗药物。故近年来,各地区性病防治机构采取开展性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方式来减少性病发病人数,遏制性病的传播流行[2-3]。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可有效遏制性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对山西太原万柏林区400名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行为防治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山西太原万柏林区400名名艾滋病高危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所有高危人群均为不同类型的休闲娱乐场所的女性性服务工作者。年龄18~54岁,平均(27.7±5.6)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400名性服务工作者作为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调查员以不记名调查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或访谈形式調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安全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知识,求医行为等。调查员在问卷填写前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若同意调查应提供真实情况,调查员承诺严格保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2 干预方法
①给调查对象发放艾滋病知识宣传册,宣传画,宣传资料,安全套正确使用宣传图片,健康教育光盘,安全套;②举办预防艾滋病专题培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安全套正确使用、预防措施等进行重点讲授;③提供心理及医学咨询,采取在定点性病门诊设规范咨询室以及开通健康心理热线等方式为调查对象提供心理及医学咨询。
1.3 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录入使用Epi Data 3.0软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2.1 基本人口学资料
400名性服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20~30岁女性,城镇、未婚居多,文化程度多为高中或中专。具体见表1。
表1 400名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400名性服务工作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具体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2.3 预防艾滋病行为
干预后400名性服务工作者各项预防艾滋病行为形成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具体见表1。
表2 干预前后预防艾滋病行为比较
3.讨论
目前,我国艾滋病形势依旧十分严峻,经性途径传播呈快速上升势头。性服务工作者在艾滋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传播桥梁作用,携带性病艾滋病病毒的性服务工作者易将艾滋病经嫖客传至普通家庭,形成家庭内传播,导致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4-5]。可见针对性服务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意义重大。
本研究中400名性服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20~30岁女性,城镇、未婚居多,文化程度多为高中或中专。这与城镇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休闲娱乐场所多,以及性服务工作者普遍不高的文化水平等有关。在对这400名性服务工作者的深入调查中发现,其从事商业性性服务工作时间每年平均达到7~10个月,部分人员除去生理期基本每天都在进行此项工作。而这些性服务工作者中在从事商业性性服务时安全套的使用率普遍不高,其中对于固定性伴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就更低。上述情况都加大了艾滋病患病及传播的隐患。
本研究通过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防治干预后发现,性服务工作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安全性行为、求医行为形成率均得到显著提升。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及控制艾滋病传播[6]。本次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性服务工作者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有较强烈的渴望和需要,从不配合到积极主动索取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也证明了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对于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防治工作可明显提高其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改变高危行为,对遏制艾滋病传播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防控效果仅是干预后1个月进行,仍有待长期随访,再如,调查及干预对象仅局限于性服务工作者,有待于向吸毒人群、男男同性恋人群拓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业,杨万水,范文燕,等.九江市浔阳区艾滋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0):1228-1233.
[2]魏常友,陈建.成都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420-6422,6426.
[3]方俊,秦雪英,陈强,等.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策略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性科学,2014,23(2):58-68.
[4]桂定平,伍树明,吴作成,等.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人员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4):2132-2133.
[5]文小青.女性性工作者的相关特征及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3):207-212.
[6]陈基纯,梁绍伶,卢明飞,等.自愿咨询检测降低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和感染的效果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13,19(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