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5-10-21王淑亚韩利军
王淑亚 韩利军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把传授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效果才会稳步上升,教学成绩才能到底提高。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就给合、我近几年来的教学体验来谈一谈我的想法。
一、更新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利用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学生只能没有选择的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好多知识都是教师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是参考资料的作者和一些学者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学到知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交流,敢于争辩,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感情上则会更加融洽,心理上会更容易沟通,气氛则会更加宽松,师生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创造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要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创造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中,它是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对标准答案的质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当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但通过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后,就很容易了。
1.培养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观念,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学准备工作扎实、教学过程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合作交流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努力质疑,有助于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2.授之予渔,提高质疑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表达形式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关联词语的使用、字词的使用等处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将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我在教学的《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些同学读到这里就问我:“老师,这里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有的……好像……呢?”在我教学《打赌》一文时,有学生读到:“我一听不让我吃零食,也气冲冲地对爸爸说:‘爸爸,抽烟对人没好处,你不也抽吗?”就问我说老师:“这儿能不能改成‘你也不抽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的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紧接着教师要及时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修正,对回答正确的要予以充分肯定;对于不够好的回答也不能责备,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三、树立新型的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经,做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春天,组织学生到郊外踏青,找一找春天;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开展一些有趣的科技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学起来自然思维活跃,情趣昂然。这样,学生既得益于课堂教学,又得益于课外活动国。
2.构建课堂信息交流网络,提倡“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互动式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补互促的學习氛围。让学生之间有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发展,交流中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
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
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话插嘴,提出问题,并有意识地帮助、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闪烁,而创新也不会脱离具体的实际条件,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