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才是证书的“底色”
2015-10-21李绍青
李绍青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象牙塔”内的考证热急剧升温。对于大学生毕业求职而言,不仅是为学历“锦上添花”的装饰品,更是为求职“雪中送炭”的必需品。然而,随着证书在大学校园泛滥,许多证书的价值逐渐受到社会质疑。
由于许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缺乏了解,他们习惯按照应聘人的学历高低与证书多少敲定录用人选。招聘单位这种“认证不认人”的做法貌似公平公正,却往往与真有能力而缺乏证书的人才失之交臂,且催生了可怜的“证奴”一族。在“证奴”们眼里,证书有利于就业,多考取一个证书,求职就多了一份“安全感”。“考证达人”们为了在求职时稍占优势而奔波在各种考证的路上。更严重的是,围绕证书,趁机敛财者有之,考试作弊者有之,为了考证而考证导致荒废学业者亦有之。
诚然,在就业市场上,证书的作用的确不容小看。然而,纵然证书再重要,也不可能与能力完全画等号。
考证试題不是天平,怎么可能客观无误测出考生能力这种质量呢?以英语能力证书为例,我国现有外语考试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功能各异,考试之间横向纵向均不具可比性。考试多、证书多,教学单位、用人单位也难以分辨证书的含金量。据悉,教育部也希望为英语能力测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然而,即使考题绝对是考生英语能力的反映,而且考场保证没有作弊现象发生,考生的成绩也只是七分看实力、三分看运气。何况一些英语考试,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也未必考得过善于应试的中国学生,这些所谓的体现英语能力的证书又有何意义呢?
此外,有些含金量很低的证书,根本体现不出证书主人的任何能力,有没有其实都无所谓。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消息,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考试今年取消。可是,许多“证奴”仍天真地以为:只要是证书,便多多益善。殊不知,考证不在多而在精。与其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考十几本形同虚设的证书,不如扎扎实实地练好就业技能,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笔者建议大学生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时,从选择种类、考试准备到考场表现都要认真对待。
作为用人单位,对于应聘人的证书应只做参考,同时建言政府有关部门取消某些不必要的证考、统一各专业的能力评价体系;也希望高校借给大学生一双慧眼,选定含金量高的证书考试,研究一个透、表现一个够,全力以赴去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