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学习立场观点方法
2015-10-21陈锋张胜山
陈锋 张胜山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哲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关键是领会讲话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切实把握其精神实质、精髓要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唯物史观的历史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论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历史发展两个维度的交集中聚焦战略思维,成为其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同志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来考察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开创和发展。这不仅讲清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表明了社会主义理想代表了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过艰苦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它推向了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这一道路。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创造中,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优势,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按照这一历史逻辑,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出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从大跨度的历史视野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习近平同志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近代以来,中国先后实行或探索过许多政治制度,碰过壁,吃过亏,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了一双合脚的鞋。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从历史视野中得出的结论,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
人民至上的核心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深刻回答了在新形势下“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倡导“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价值取向。他强调:“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倾听人民呼声。”这一价值取向体现在习近平同志所阐述的党的奋斗目标中。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的阐述中。他强调,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梦,也是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体现了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的人民情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那就是在满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坚持把发展党的先进性与保持党的纯洁性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性质宗旨教育,不断完善惩治腐败制度,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掌握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了解客观实际,最重要的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习近平同志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判断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国梦的实现;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金钥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从实际出发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各级干部要做到坚持群众观点、接地气,坚持调查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认识、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善于揭示和把握规律,突出强调我们办事情、做决策、谋发展,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比如,谈到改革开放,强调要尊重经济规律,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稳增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源于对我国国情、民情、社情的深刻把握,揭示了自然、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思路。
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注重放眼世界,以历史维度和长远眼光把握方向,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着眼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的特点,善于把握推动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比如,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习近平同志强调“三个没有变”,为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反复强调既要以经济建設为中心,又要抓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辩证思维,坚持“整体把握”与“协调推进”的统一,用系统思维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比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再比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这些重要思想揭示了事物的系统属性,体现了着眼全局观察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运用系统思维指导工作实践的生动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辩证思维,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善于用辩证思维思考分析问题,体现了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原理,体现了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比如,关于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强调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关于发展方向,既不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不偏离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要坚持原原本本地学习,准确深入地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并自觉运用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
(作者单位:陈锋,解放军装备学院;张胜山,解放军总装备部)
责任编辑: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