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5-10-21颜晓峰姜钦云
颜晓峰 姜钦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并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理论自信、高度的理论自觉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推动理论创新是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这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具有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蕴。
拓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野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这一命题具有鲜明的时空定位,一个是“21世纪”,另一个是“中国”。这就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时间域、空间域以及在其时空下的问题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野。
立足新世纪新阶段新特征新目标这一时代坐标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在于它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需求、回答现实课题。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求我们审视21世纪的时代脉搏,科学判断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条件、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从中科学分析我国在新阶段发展中所面对的时代课题,科学把握我党所肩负的时代重任,科学总结构成创新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求。在当代中国,对我们党而言,面对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新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新阶段,面对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的历史新时期,如何在更加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中国由大向强关键跃升等重大问题,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时代新视野。总之,对时代特点、发展阶段、历史任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化程度。
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使命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次创新发展,都是中国实践发展的产物,而中国实践的每次推进,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产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百年的祈盼,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成为21世纪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和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是21世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内涵、增添了新内容,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更新的课题、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此,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使命的高度,从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互促进中,对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创新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飞跃。同时,用创新的理论成果,引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聚焦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时代特征发展马克思主义。任何重大的理论成果都是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起步,又在深入研究问题和科学回答问题中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伟大斗争,是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中国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就会更大,所遇到的矛盾就会更多。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发展问题,迫切需要加大理论创新的力度,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阐释。对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层面加以诠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且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提供理论借鉴,这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的时代高度,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到新的发展阶段。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理论创新中实践。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与互动中达到新的境界。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应当“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指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科学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历史的继往开来中展现新的气象、新的内涵、新的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的基础上,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以造福人民为价值取向,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逐步展开中,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回答了当前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了一个逻辑结构严密、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21世纪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在发展,理论创新在路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具有永恒的价值,一定不能丢。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总是从发展着的世界本身出发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新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是一篇需要一代代人接着做的大文章。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大,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不断涌现出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迫切需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启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绽放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社会发展增添更多中国智慧的元素。
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态势
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增强理论自信,提升理论自觉,实现理论自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理论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觉,彰显了我们党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的新态势。
坚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于对理论科学性的坚定。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和取得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和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更加宽广。中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优越性,为我们打造并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信心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能力引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高度的理论自觉集中表现为从内心深处自觉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孜孜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高度重视。高度的理论自觉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历史经验证明,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始终是我们党引领社会变革、推进民族进步的先导。理论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当前,全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匮乏难以引领伟大的实践。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升华总结展现中国伟大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打造反映中国建设发展内涵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
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主。理论自主,不仅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还体现理论在思想领域的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责任、有决心实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思想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國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作为这一巨变在理论上的反映,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具有世界意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高解释力、强化说明力、增强感召力,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引领世界各国发展的一面精神旗帜。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