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手段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10-21谢显辉
谢显辉
摘 要: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作文教与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重视和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浓厚兴趣,培养写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爱上写作,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激励的心理,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使学生努力完成写作任务,实现写作教与学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励手段;写作动机
一、善用情境激励,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赞可夫说过:“语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激发良好的写作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进入初中,会有一段学习动机迷惘期,在学习的内部动力上可能不够足,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的写作学习。其中巧妙创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见效快的办法。
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课堂设问,可以是预习作业,也可以是写作情境模拟等。创设的情境必须适中,要使写作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才能激发出良好的写作动机,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比如,在进行《我心中的三坊七巷》作文教学时,我分三步创设情境。第一步,在写这篇作文前一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游玩一趟,亲身感受三坊七巷的人文景观,为写作文提供现场感。第二步,创设问题情境: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对三坊七巷的印象和评价吗?同时让学生查找有关三坊七巷的资料,在作文课上展现。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三坊七巷的研究动机,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也就把动机迁移到了作文课上。第三步,在作文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然后再展示我预先准备的有关三坊七巷的精彩图片、视频和名家名篇。由于创设了这样生动而有效的写作情境,学生的写作冲动就十分强烈,这次的作文也写得特别好。通过多次激励,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写作动力,从而向着新的目标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善用竞赛激励,激发浓厚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渴望获得写作知识,并使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学习的愉快。适当地、巧妙地开展写作竞赛活动,是培养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开展写作竞赛活动,就是课前设计好与作文教学内容有关的竞赛活动,布置若干适当的有难易层次的实际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参加,让学生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任务,并进行竞赛。这种竞赛活动,要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设立多项奖项,让大部分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和愉悦体验。引导学生在与别人竞赛的同时,也要进行纵向比较,鼓励和自己竞争,争取每次都有新进步、新突破,并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真正品尝真实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校园一角》时,可以设计校园风景展示比赛,让学生寻找最美校园一角,并拍下来,每组选一张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并配上一段优美、生动的文字,来介绍所拍的校园风景。接着让全体学生侧重作文角度,依据观察角度、景物特色、文字介绍等三个评比项目与标准,进行投票,选出优秀的作品。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的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课,还培养了学生善于留意生活、观察事物、准确记录、生动描述的写作意识。
三、善用归因激励,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初中语文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叫做结果归因法。所谓结果归因,就是在学生完成某一项写作任务后(比如片段描写、写作实践活动等等),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好坏得失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查找资料的习惯、认真观察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等。利用这种方法,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可以让学生及时明白:写作水平与写作习惯的正比关系,就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激起进一步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愿望。
例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了写作题目《我与书的故事》。在这次写作中,有20个学生的作文写得优美而富有内涵,我特地让这20个学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围绕语文学习习惯做结果归因,结果这20个学生都有看名著、作文书等书报的好习惯;有5个学生将本次作文修改了3次以上,有2个学生修改了2次,有3个学生修改了1次;有4个学生的书法曾获过奖,有8个学生还有每天练字的习惯。于是我特意在班级开了奖励会,发了奖品给这20个学生,同时向全班宣布了调查问卷的结果,让学生明白:读书看报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的习惯,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激励手段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善用情境激励、竞赛激励、归因激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促使作文教与学的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不仅不怕作文,而且爱上作文,从而自主地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也就增强了作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顏震华,王绍海.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