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2015-10-21饶淑丹
饶淑丹
摘 要:学习诗歌不仅能为学生带来美的意境和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个人气质。然而在高中生心中,学习诗歌、探索诗歌的美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而是需要去死记硬背从而在高考中提高分数的艰巨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本文主要阐述欣赏诗歌的必要性、探索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的出现的问题,并对该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诗歌审美性;高中语文;教学弊端;解决对策
目前,许多学校开设了关于语文诗歌审美性的教学课程,然而在这样的课堂中人们只看到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着关于学好诗歌提高分数的格式答案,学生拼命抄写教师所讲的欣赏诗歌的格式为高考做准备。诗歌是用来欣赏与学习的,如今却变成用生硬公式来剖析诗歌,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欣赏诗歌的必要性
诗歌是凝练语言、表达作者自我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是诗歌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才让人们去学习和探索其中的美丽,尤其是古诗。我国古代诗人给华夏子孙留下了很多的诗歌,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点美学方面的特征:一是充沛而真挚的情感。诗歌往往带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如李白的诗往往透露着自信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李煜和李清照的诗大多消极、多愁善感等。二是丰富的想象与无与伦比的意境。一般写诗的诗人的文学功底都非常好且天赋异常,这些诗人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当他们用诗歌这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想,我们会看到其中浩大的想象力与无与伦比的意境。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是精炼的语言。诗歌一般是短小精悍,特别是古诗,而作者要向把自己的全部情感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就需要浓缩精华,因此他们的语言非常的凝练优美。四是内容与表达方式多样化。诗人写诗的内容题材丰富,如《诗经》有恋诗、闺怨诗与对社会的讽刺诗,其表达技巧也呈现多样化,采用夸张、对偶、拟人等手段。
总体来说,诗歌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美的东西值得人们去欣赏与学习,因此在高中课程中才会开设关于语文诗歌鉴赏的课程。
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课堂出现的问题
1.教师教学过程公式化
诗歌欣赏课堂本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诗歌的交流场所,然而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诗歌欣赏课上往往是教师拿出一首古诗,然后用公式般的语言对该诗歌进行剖析,如李白的《将进酒》,教师就会先讲解作者的社会地位、写作背景、诗歌的名句赏析、哪些字词的点睛之处。教师讲的话学生都卖力抄记笔记,课后学生觉得该诗是美的,但自己好像又体会不到美的所在,因为课堂上忙着抄笔记而没有时间领会。
2.枯燥乏味的诗歌鉴赏练习
目前的诗歌鉴赏课堂,教师通常会拿出很多关于诗歌赏析的试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美名为诗歌审美性研究,然而学生在一道道的问题中早就忘记了自己是在欣赏诗歌还是在考试答卷。
3.无享受的诗歌教学课堂
在诗歌鉴赏课堂里没有学生与教师的语言交流,没有视频与音乐的带动,更没有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这样的诗歌教学只是干巴巴冷冰冰,与欣赏诗歌的美毫无关联。
三、针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课堂弊端的解决对策
1.针对教育界的改革
高中学生学习诗歌课堂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与教育界的文化教育方向是离不开的。高中语文的诗歌欣赏课堂出现以上的不良问题的矛盾点在于高考。高考拟题者把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一部分,不外乎引起人们对诗歌的关注,但是教育不应该以名利为目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高考拟题者可以把诗歌赏析的分数降低一些以及提倡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
2.针对教师的改革
(1)摒弃传统课堂,开创新式课堂。比如,在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表演小品、分小组搜集资料自主讲课而教师进行一定补充等。
(2)开创自由课堂。在语文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體会诗歌的魅力所在,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表达自我心声。
(3)改变陈旧观念。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分数至上、死板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科技,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
3.针对学生的改革
诗歌鉴赏课上学生也应该做出一些改革。首先,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学习诗歌、欣赏诗歌,要多背诗多读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读多了,感觉就出来了;其次,学生可以多看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书籍,如《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这边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熟的看法,欣赏诗歌的角度更贴切;最后,学生要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查资料了解诗歌的一些信息,这样才不会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总之,诗歌鉴赏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诗歌魅力、学习诗歌的互动活动,因此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成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2]王益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新课程(下),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