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015-10-21王琳
王琳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2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4例与对照组21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钠饮食,抗感染治疗、控制血压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率指标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率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提高疗效,改善心率指标、心动图指标,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10.0.0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心悸、气促、胸闷、淤血等临床症状[2]。本次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可观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2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短、乏力、心悸、体循环淤血、肺淤血等临床表现,其中扩张型心肌病91例,高压性心脏病120例,冠心病107例,肺源性心脏病10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4例与对照组213例。观察组男114例,女100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5.3±4.2)岁;
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3±1.2)年。对照组男113例,女100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9±3.9)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4±1.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钠饮食,抗感染治疗、控制血压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礎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心率变化、超声心动图变化。
西医治疗:开博通12.5 mg,2次/d;安体舒通
20 mg,1次/d;地高辛0.125~0.25 mg口服,具体用量因人而异。
中医治疗:中药汤剂组成:党参15 g、泽泻
15 g、茯苓15 g、黄芪30 g、丹参15 g、赤芍10 g、防己10 g、玉竹10 g、桂枝6 g、熟附子6 g,水煎服,口服,1剂/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气短、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气短、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未达到显效与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为70.4%,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心率指标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心率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LVEF、FS、LVESd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在中医理论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怔忡”、“心悸”、“喘病”、“水肿”的范畴[3],发病机制主要是气血亏虚导致的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病位在心[4]。根据行水活血、温阳益气的原则,我院自拟中药汤剂,辅助西药治疗。方中黄芪可利水益气;茯苓、桂枝、白术具有化饮通阳的功效;丹参有化瘀活血之功;当归、熟地可补肾补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临床研究发现,与单纯西医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缓解各种临床症状,借助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发现,观察组LVESd明显减少,LVEF明显升高。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提高疗效,改善心率、心动图,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晶晶.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现状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5(3):671-675.
[2] 王莹莹.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理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0(11):563-565.
[3] 陈丽丽.黄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影响剖析[J].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5(18):375-377.
[4] 孙晓刚.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7(12):381-383.
[5] 元洪浩.中医辨证治疗各种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2011,38(14):3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