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鲫鱼出血病的防治

2015-10-21张相君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鱼体氨氮鲫鱼

张相君

鲫鱼出血病是高温季节鱼类常发的一种病害,近几年鲫鱼出血病发病率开始升高,特别是病毒性出血病危害更加严重,防治鲫鱼出血病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项关键任务。

1分类

细菌性出血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在体内增殖,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引起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产生病变,继而出现全身感染症状。长期使用抗菌性药物,盲目加大用药量,出现药害现象;长期投喂药物饵料,鱼类肝脏等器官受损,鱼体质变差,抗病能力降低;水体氨氮偏高,水质差,有害细菌大量繁生,造成细菌性感染。感染初期,鱼的颌、咽腔、鳃盖、眼睛、鳍基及体侧呈点状出血,肠内有少量食物。严重时体表成片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发红,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有腹水并有溶血现象。解剖后可见腮丝末端腐烂,肝、肾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胀大,肠系膜、腹壁、肠壁充血发红。

鲫鱼应激性出血病的发病高峰期为每年5~10月份;水温在25℃以上发病最严重;发生应激性出血在水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症状会逐渐减轻。一般成鱼发生率高。投喂蛋白质和能量等营养含量高或饲料中添加激素类添加剂的鲫鱼更容易发病。当鱼类受到应激刺激时很快的发生全身性体表和鳃出血,鱼体腹部、头部、嘴角、鳃盖、鳃丝、鳍条基部就显著充血发红和出血,严重者鳃丝出血严重。病鱼体表黏液分泌减少,手摸有粗糙感;肌肉水分增多,体表有浮肿感;肛门轻度红肿,肠道轻度充血;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淤血肿大,呈紫黑色;心脏轻度扩大,颜色变淡;腹腔积水,病鱼浮于水面沉浮不定,不久死亡。

鲫鱼病毒性鳃出血病是疱疹病毒引起的鳃部动脉血管的病变,病毒非常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其结构,病毒主要传播形式是细胞宿主与细胞宿主直接传播。

病毒的在22℃以上高温季节时呈暴发状态,超过30℃时病害有所缓解。水质不良,氨氮、亚销酸盐、硫化氢等指标过高,都会诱发该病发生。饲料中黄曲霉素超标,添加激素类添加剂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鲫鱼发病后,其主要症状为常在池塘四周无力游动,不集群,在水中鱼体显暗黑色,鳃丝肿胀,在鳃盖张合的过程中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会从鳃部流鲜红血液;病鱼死后,鳃盖有明显的淤血症状;常伴随全身组织器官,如鱼鳔、肌肉等处出血或充血;肝脏糜烂,脾脏、肾脏肿大。发病前期摄食正常。

2预防措施

近些年来,养殖的鲫鱼品种发展的很乱,虽然一些鲫鱼品种体现生长速度较快的特点,但品种的退化较严重,抗病能力有所降低。在南方地区鲫鱼病毒性出血病已经成为养殖上的一大问题。

减少应激反应。在进行运输时,一定要减少应激反应,运输车加注深井水时,要进行晾晒,尽量减少温差;在拉网操作过程中减少撞伤,就近池塘倒运时尽量不要采取干法运鱼;在下雨或拉网前泼洒复合有机酸,能有效提高鱼体抗应激能力。

主养鲫鱼时放养密度不宜过大。要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可以采取两种吃食性鱼类同塘混养(鲫鱼和大规格草鱼混养)分台投喂饲料技术,相对降低两种鱼类密度,既可以在草鱼饲养中投喂药饵,有效控制草鱼出血病、肠炎、烂鳃疾病,又有利于控制鲫鱼出血病的发生,可大大的降低鲫鱼出血病的发病率。

調控好水质,利用藻菌、改底、解毒等调控技术,有效控制水体pH值的稳定,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超标,保证水体充足的含氧量。

要选择配方合理、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在鱼类不同生长期投喂不同配比的饲料,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的平衡,要恰到好处。

放鱼前用生石灰消毒,水体消毒选用二氧化氯、三氯或过氧酸进行水体消毒。投喂鳃血停、三黄粉等药饵进行预防。用药防治原则多用调水产品,少用杀虫产品,多用中药,少用西药,有效抑制病菌的传播。

3治疗方法

发生鲫鱼出血性疾病时,要认真分析发病原因,正确诊断,有条件的要做病理分析,确定病因,对症治疗。除投喂药物饵料外,要减少饲料的投喂量,严重的要停食,以降低肝脏负担,有利控制病情。发病时,池塘不要大量换水,防止换水产生应激,加大病情的发展,水质不良时用生物制剂、解毒药物络合水中重金属。外用,要选择药物刺激性小的氨基酸碘消毒,氨基酸对控制病毒的水平传染非常有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展。

猜你喜欢

鱼体氨氮鲫鱼
生活饮用水氨氮的检测
鲫鱼
次氯酸钠去除电镀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生活饮用水氨氮的检测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适用于水质污染判别的鱼体尾频检测模型
鲫鱼之美
天然沙粒对氨氮吸附的影响
鲫鱼的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