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环境下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研究
2015-10-21郑浩王贤
郑浩 王贤
摘 要:企业的成长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从企业成长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影响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因素,建立了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对于准确评估我国企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态环境;成长能力;影响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4-0114-05
随着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高度,相关行业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正是由此出发,研究在当今动态环境下,如何来评价和优化企业的成长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有关企业成长能力的理论综述
(一)国外有关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回顾
国外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开始的较早,潘罗斯[1]出版的《企业增长理论》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随后相继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如科斯提出的企业规模经济成长理论,提出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规模的扩大。钱德勒[2]在《战略与结构》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要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即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安索夫[3]在《战略管理》中也强调,企业战略制定的起点是寻求生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理查德森[4]提出了企业能力是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随着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出现了两大学派: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前者是以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为研究核心,巴尼[5]提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组织性,即VRIO框架。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则提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是来自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普拉哈 拉德和哈默[6]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能力》,标志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确立,即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企业内部,强调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种自有能力,是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的一种优势。在此基础上,Teece[7]提出了动态成长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成长能力是组织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适应和变革能力。此外,围绕着动态成长能力的构成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如Williamson[8]等将动态成长能力分解为技术竞争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整合能力。
(二)国内有关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回顾
国内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开始的较晚。杨杜[9]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企业的成长要从经营资源的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特征等四个方面来考量,其强调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构成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南开大学张林格[10]则指出,仅有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营两维是不全面的,应当增加企业竞争能力这一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竞争力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当企业规模超过最佳规模后,竞争力又开始下降;二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因达到最佳规模而走上多样化经营道路,由于多样化经营效应,导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但企业的多样化率超过最优多样化率时,企业的竞争能力呈现停滞或下降趋势。
而对于企业成长力的构成要素的研究国内的学者更是百花齐放,李柏州[11]等认为企业成长能力是由成长环境所决定的,并以此为一级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周永亮[12]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必须由其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环境机遇能力、确定优势能力、技术跨越能力以及文化驾驭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进一步发展。此外,贺小刚[13]认为动态成长能力就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强调动态能力的外在表现,并提出了企业动态成长能力是由组织变革、组织柔性、市场潜力等因素构成的。在此基础上,王铁骊[14]等也重点研究了动态能力的构成,并认为知识吸纳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和感知市场的能力是主要构成要素。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都加快了企业成长能力理论与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 企业成长能力的内涵
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企业成长能力是综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成长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寻找和挖掘内部资源时所拥有的当前能力的外在表现,以及通过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持续实现潜在价值能力的内在特征,即强调在动态环境中,能够给企业带来动态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能力。这一定义有如下内涵:
首先,企业成长能力具有系统性,它是企业现有能力和未来潜在能力的结合体。现有能力是已有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有形的,从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上可以考察出来;潜在能力是目前企业所呈现的发展趋势,是无形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反映来间接考察。
其次,企业成长能力是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企业所固有的,即使不和其他公司比较,每个企业的成长能力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绝对能力,但是它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规模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后,从成长的结果来看,企业希望成长的目的是控制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多的价值或收益,获取比别人更多的竞争优势,可以說企业成长能力也是一种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力,即实现潜在价值或承担社会责任。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
三、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言而喻,企业的成长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能力推动的,通过一系列能力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协同作用,才能形成促进企业成长的强大动力。而企业成长能力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有其特定的影响因素,这些特定因素又形成了相应的子系统,并且每个子系统均对企业成长能力发挥着相应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于成长能力的研究重点就是要识别决定和影响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因素,从而发现影响企业成长能力的因果关系,并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进而达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最终目标。
对于影响企业成长能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几乎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的一切方面。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特别是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结合现代企业所处的动态环境以及企业成长能力的内涵,笔者认为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企业治理能力子系统、企业创新能力子系统、企业资源能力子系统和企业承载能力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共同作用,从而决定着企业成长能力的大小。
(一)企业治理能力子系统
作为一个子系统,公司治理能力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责权利方面的制度安排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监督、制衡机制的综合。企业治理能力是指治理的主客体在一定素质和条件下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外在综合表现。首先,内部治理能力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层的治理能力;其次,外部治理能力主要是公众、政府、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发挥治理的能力;最后,综合治理能力是指企业治理绩效的综合效果,是一种表现形式。企业治理能力它客观上要求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或资格,其外在表现就是发挥各自的治理作用。但对于不同企业来说,其治理能力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企业治理能力就涉及到了企业的利用相关者,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成长。
(二)企业创新能力子系统
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关乎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面对当今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公司必须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创新能力,该能力是指面对市场在可支配的资源范围内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引导或快速适应当前市场的一种表现能力。这关乎到企业对于市场份额的把握,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
(三)企业资源能力子系统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快,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剧变,虽然资源优势的效用正在被市场优势所取代。但也不可否认,资源对于企业成长的巨大促进作用。因此,一个企业成长能力的形成,既来自于对已有资源优势的利用,更在于如何寻找、培育以及提升资源能力。资源的自然秉赋仅仅是发展企业成长能力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惟一条件。因此,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建设,应该进入“依托固有资源优势,而不局限于资源禀赋,突破束缚,创造特色”的成长时期。也就是说仅仅占有资源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和利用,从而形成企业特有的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四)企业承载能力子系统
当代企业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运作的,企业的管控则是在内外环境影响的条件下运作的。环境的快速变化、竞争对手的快速模仿与改进、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个性化需求时代的到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传达等等,这都需要企业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企业要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来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应该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可以通过不断寻找新的产品和市场、合并和购买新的公司来改变它们所处的环境。如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合其未来成长,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等,这些都会对企业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企业承载能力是涉及到企业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动态平衡过程中,是企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企业
成长能力评价及应用分析
(一)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文对企业成长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的针对性和动态性,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建立了一套包括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样本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文章选择2013年河北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工业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选取依据,受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个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二次河北经济普查年鉴、上市公司年报以及公司的网站资料。
由于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含义不同,指标的单位也差异很大,为了使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消除指标不同单位的影响,就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假定x为第i行的一个指标,通过公式x′i=(xi-minxi)/(maxxi-minxi)进行无量纲化,因此评价值范围为[0,1]之间。
企業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7个集团公司治理风险预警评价指标,而“拥有资源的优劣程度、企业的资源是否容易模仿、企业在行业内的经营范围、对政策法规的解读能力、内部员工是否满意”等5个定量指标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
(三)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及仿真
本文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Back propagation NN)建立仿真模型,相对于传统建模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能够自主学习、自我适应的一系列特征,一方面,对于该模型的使用只要能够提供学习样本,它就能够自主学习,找到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另一方面,该方法不需要确定指标之间的权重,即按“类似输入产生类似输出”的相近原则,推出所需要的输出来。其实质就是函数逼近问题,即用BP神经网络来拟合函数,从而找出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出未来数据的取值。因此,本文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的处理逻辑,利用前8组样本数据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建立指标与企业成长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然后利用后两组数据,进行实际检验,那么就需要首先确定学习样本的期望输出值。在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评价,将其评价结果作为其期望输出值。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如上表所示,本文共提取6个公共因子,他们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了90.706%,这6个公共因子反映了企业成长能力的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关系。利用样本因子得分系数,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数据的企业成长能力综合得分T。T值越高说明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就越强,然后以T值为评价总体目标,进行BP模型中参数的设定,分别取满分为1的0.25、0.5、0.75为等级评定的临界值,当T≤0.25属于成长能力很差状态,输出值用[0001]表示;当0.25
该BP神经网络模型是由6个输入神经元和4个输出神经元构成的,采用自适应修改学习率算法(traingdx),学习率Ir=0.05,可接受的误差为0.001。MATLAB软件提供了神经网络工具箱,因此本文在MATLAB环境下通过编写BP神经网络仿真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限于篇幅,其仿真程序在此省略。同时,将第9、10两组样本数据及对应的等级程度作为模型检验的输入和期望输出,检验结果的实际输出为[-0.0107 0.0421 1.0038 0.0501]和[0.0162 0.0418 0.0801 0.9869],这与期望输出[0 0 1 0]、[0 0 0 1]非常接近,且误差满足要求。
由此,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前8组样本数据进行学习训练,训练结果满足了误差要求,再用后2个样本数据进行监测,误差也满足要求,建立的评价模型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可以利用该模型对其他企业的成长能力进行测评和优化。
五、结 语
企业成长能力的优化是建立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方面有效界定了企业成长能力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是可以有效测评企业成长能力的。当然,作为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所提出的对于成长能力的测评只是一种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在当今动态环境下,有关企业成长能力的评价和优化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PENROSE E T. Limits to The Growth and Size of The Firm[M].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59.
[2] CHANDLER A D. 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3] ANSOFF H I. Corporate strategy[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5.
[4] RICHARDSON H.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
[5]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
[6] PRAHALAD C K. And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7] TEECE D J.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8] WILLIAMSON O E. Strategy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9] 杨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0] 张林格.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1998(10):45-49.
[11] 李柏州,李海超.層次分析法在高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3.
[12] 周永亮.关注中国企业成长力[J].管理科学文摘,2002(7):9-12.
[13] 贺小刚,李新春.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94-105.
[14] 王铁骊,高阳.复杂环境下动态能力的内涵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8(15):137-139.
[15] 河北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经济普查年鉴[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