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来西亚小伙碰撞中国礼仪

2015-10-21董铁莹

中国青年 2015年20期
关键词:射箭复原清华大学

董铁莹

要把别人的感受考虑得跟自己的感受一样重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钟诚,一个来自于马来西亚的帅小伙,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只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16岁就来到中国湖南的一个私塾进行系统学习。进入清华大学后,他带头创办了清华大学学生礼射研习会并担任会长。这可是清华大学少有的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内容的社团,邀请到了前国家队教练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徐开才老师担任总指导教练。今年年初一经成立,就吸引了317名清华学子的踊跃报名!在9月26日北京国子监举行的全国礼乐文化论坛上,钟诚和他的团队在孔庙大成殿进行周代乡射礼复原的展演。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让钟诚着迷,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将礼仪文化融入到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等各个方面。“要把别人的感受考虑得跟自己的感受一样重要”,钟诚将之作为他为人处世的信条。

《中国青年》:是怎样的契机让你选择来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呢?

钟诚: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向父亲提出了来中国系统学习的想法。我的父亲非常开明,他当即就同意了我来中国。由于在普通高中会学习很多科目,我认为这样会影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专门的学习,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湖南的一所私塾。在私塾,所有学生每天都会有三项任务,第一是读经,就是原文背诵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第二是阅读古文,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半文言小说开始入门,遵循一个由简入难的过程,最终达到能阅读《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第三是每天晚上的小会,大家会将每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在这个小会上进行交流。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能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字面的解读。从原来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转变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中国青年》:怎么会想到创办清华大学礼射研习会?你是如何让礼仪文化具体落地的?

钟诚:对于传统弓产生兴趣,刚开始是受到日本弓道文化的影响,当时看到这些表演只是觉得很帅气。但后来到清华大学历史系看到中国的传统弓,我就在想中国传统弓的文化是怎么样的?其实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射箭它是一个动静结合具有哲理意味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项目。它在拉弓的时候需要很静,但箭一旦放手就会以无比快的速度射出去,所以它简直代表了两个极端,而又把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当时我就产生了创办礼射研习会的想法,想要去做深度的挖掘。

现在协会的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射箭训练、文化研习、器物制作。射箭训练每周都会进行,老会员会有固定的训练时间。9月26日在国子监的礼乐文化论坛中我们将进行乡射礼展演,我们在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已经对中国传统射箭礼进行了很好的解读和复原,现在我们就是要把复原的成果通过协会的同学展示出来,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礼仪之美。文化研习部分,简单说就是穷尽文献,这些文献既包括与射箭有关的文献,还有一些与射箭无关但能够培养人的精气神的文章,比如说《孟子》“养吾浩然之气”一章。器物制作方面,我们会自己动手制作靶子架和箭囊。我们最近参加了在天水举办的国际传统弓射箭比赛,在高校排名中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中国青年》:你如何理解礼仪文化?

钟诚:我认为礼仪要抓住它的核心而不是形式。但如何抓住这个核心呢?还是要重在践行它的形式。所以说这事实上是一个非常辩证的关系。现在我们中心有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就是“仪礼”复原,将中国传统的很多礼仪进行复原。比如冠礼、男子成年礼、婚礼、乡里的乡饮酒礼。我们通过复原,去探讨其背后的目的与哲学含义。所以核心与形式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训诂学中,礼、理、履这三个字是共通的。“礼者,理也”,“礼者,履也”。所以礼仪,既是道理,也需要践行,是两者合一的东西。礼的核心我认为可以说是“毋不敬”,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有懈怠。

在马来西亚,虽然我们西化的也比较严重,传统礼仪也有流失,但因为中间没有对礼仪的否定,总体来说还是保持得不错,很多东西都比较好地传承了下来。在马来西亚,如果看到小孩对大人不尊敬,这种行为肯定是不被允许的,大家都觉得做人的道理要从小开始学起。但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小孩的本性,就这样吧。所以我来到中国后明显觉得中国社会在礼仪文化的学习方面亟需一些补充,因为我认为礼仪的缺失会造成人们心态的缺失。

《中国青年》: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自己是如何践行礼仪的呢?

钟诚:尽量对每个人都非常坦诚的交流,而这种坦诚不是见谁都堆笑脸,不是那种表面的东西。现在在这个唯理性的社会,很多人觉得感性是多余的东西。但我认为感性不可能被替换掉,我们人是有情感的。如果将感性替换掉,那就是伪理性的。而我认为人情味也不是一味地倾泻感情,而是具有分寸感。

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屑礼节其实叫做“仪”。《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规定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仪。它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就是我们说的分寸。比如去别人家做客,主人让你看的地方你才能看,不能未经主人允许自己跑去。还有比如乡饮酒礼要求酒爵即便洗过了,还要当着客人的面再洗一遍,这并非多余,而是表达一种尊重之情。平时有朋友来我这里做客,我也会把杯子再洗一遍。还有平时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我都会考虑怎么样让别人舒服。总之我觉得唯一的原则就是要让别人觉得舒服,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要将别人的感受考虑得跟自己的感受同样重要。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青年》:你觉得青年一代在礼仪方面要怎样践行呢?

钟诚:我跟身边的一些同学接触,会发现虽然这个人是学霸,但在仪容仪表方面不太注意,事实上仪容仪表的养成会改变一个人整体的气质。还有一些情况是有时候在公共场合,也比较不会顾忌旁人的感受。我经常会遇到在车上大声说话、打电话的人。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契机让年轻人去了解礼仪文化,启发他们思考。比如参加一些礼仪文化活动,如果他们看到那种端庄、肃穆、认真的整体氛围,就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会想到原来古人是这样过生活的,就会心向往之,从而受到启发。比如我们的乡射礼展演,没有事做的参与者就要一直拱手站在那里,将近一个小时。为什么不能偶尔松懈下来?这就如同大家都端着非常沉重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松懈了,这东西就会掉下来;在严肃的礼仪场合中如有一个人松懈下来,都会影响整体的表现。其次还要通过一些基本礼仪常识的普及,比如毋不敬,比如心中要处处为别人着想等。这些礼仪常识的普及事实上很重要,它能够让人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最后还要身体力行,亲自实践。像我们乡射礼展演中走路都要求走直线,转弯都要转直角。上堂的时候只能走小碎步,下堂的时候才可以走大步。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精气神都要提起来。所以我们社团的所有成员都是用学到的礼仪文化去给身边的人一个示范,虽然看起来可能力量非常渺小,但我始終相信通过传递,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熟悉和接纳中国礼仪文化的美好。

猜你喜欢

射箭复原清华大学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小熊射箭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学射箭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谁是射箭高手
跳跳龙失踪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