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心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
2015-10-21周雅慧齐溪
周雅慧 齐溪
【摘 要】社区中心作为公共活动类活动的载体,其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是实现活力和灵魂的关键。本文侧重从核心场所的组织、视觉元素的处理、多个层次的绿化等探讨了場所营造的策略。
【关键词】场所、场所营造、多元、以人为本
场所是具有感受价值的空间,只有从社会、记忆、文化、活动等因素中获得意义,空间才有可能成为场所。公共服务的场所营造正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部分,其重视通过文化、历史、公共设施以及活动策划等手段,创造一种鼓励人们交往、地域化的、具有归属感的城市场所。
1 内部关系的创建
1. 核心场所的组织
公共空间往往作为建筑或建筑群的中心组织元素,它通过与建筑本身的开放性相联系,构建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空间体系。在大型的城市公共服务建筑集群中,它往往表现为广场、景观以及步行道等元素,而在建筑综合体中表现为中庭、大厅等公共空间。总之,这些因素同构了公共服务的核心场所。
2.各功能的整合
包含各种功能关系是社区中心的典型特征,那么在整体设计中不仅要反映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还要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区域的关系。内部的交通系统就需要人们在视觉上区别多个功能系统,并阐述其关系。建筑结构、系统、空间以及功能的关系都要进行严谨的考虑。
香港青衣社区中心将体育设施、文化设施以及零售业均整合在一栋建筑中,它以中庭空间作为核心,底层为菜市场等零售业,二三层通高处为中庭。中庭组织了图书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多个功能,与底层的菜市场等零售业功能相区分,同时设置了独立的出入口、残疾人坡道等等。
无论公共空间如何布局,将各个服务功能之间创造互补关系是方案成功的关键。社区中心的布置往往从零售功能开始,这是由于它们是公共空间设计的组成部分。菜市场、小商店、二手书店等等都是所有功能中最公共化的,因此也常常作为与其他功能或周边环境相连接的基础。
图 1: 香港青衣公共服务综合楼中庭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 2: 杨特维尔城镇中心
图 3: 葡萄牙Brufe社会中心
2 视觉元素的处理
1. 光的运用
光的运用不仅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节能且明亮的照明,往往也是建筑内部空间塑造的灵魂所在。公共服务类建筑为公众所使用的空间大部分为大空间,不能适宜的引入光线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且不利于人们使用,同时由于其公益性通常不会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光的引入是在复合型公共服务设计的关键。
·侧面开窗尺度较大:立面开窗尺度增大是解决采光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图书馆等功能也可配合遮阳的措施共同设计,更好的适宜使用;
·天窗的设计:对于儿童阅读、娱乐或公共交往等性质的特殊场所,设置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能有效为场所注入灵魂;
·中庭空间的插入:对于大尺度的使用空间,中庭的插入是非常有效的采光方式,也为建筑带来了“呼吸”的契机;
2.视觉联系
公共服务目的地的重要职能是实现其开放性,使得人们相互交往、并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实现丰富多元的公共生活方式。那么视觉联系便是实现建筑开放性设计的关键。如在中庭休息的人们可以看到其他人在读书,而做健身的人们又能够看到走廊走过的行人,从而形成服务空间中复杂多元的视线关系,体现其开放的交往性的场所精神。
3.形象及材料
公共服务目的地的常选择易清洁、亲和力强、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材料。其主要向市民开放,具有“公共服务之家”的特点,尤其是在社区当中,材料往往具备耐用、暖色调、摩擦力强等特点,主要有充分体现建筑渗透性和开放性的玻璃、地域特色的石材、富于亲和力和温暖感的木材等。当然,多种材质的融合,利用其各自的优点和特性能够有利于表现建筑的场所精神。
4.标志指引
社区中心存在功能多样、多层次的特点,功能、空间与时间的多种组合形式所形成的活动系统与使用者的认知意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扭曲的意向会干扰人们的知觉,并作出错误的判断。那么,安排一系列的标志来增加人们对环境的定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清晰的环境意向能够提高人们的满意度,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从而增加其对公共空间的信赖感和依附的愿望,并鼓励人们交往以及减轻环境带来的压力。
3 多个层次的绿化
多层次的绿化系统起到了连接建筑与周边、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的作用,为整个建筑综合体或建筑集群提供了主题、乐趣以及刺激点。
小尺度绿化景观
结合丰富绿地景观设计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的某个外角,都会在城市人们的交往中扮演生动的角色。几个朋友坐在草地上谈笑,小孩蹒跚的学走路……树、灌木、草地、长椅,再加上一点心思的设计,便共同构筑的生趣怏然的小尺度绿地景观。
微气候的调节
绿化系统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使用空间,同时从生态的角度,还起到调节建筑空间微气候的作用。绿化景观的引入,应当与公共空间和适应的场所相结合,如步行道及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建筑内庭院、甚至被围合的公共空间和中庭等等,均应当重视绿化元素的设计。
边界的处理
社区中心的重要特点是面向公众开放,其边界的处理尤为重要。如何将各种功能、建筑与周边以及空间之间的边界关系处理的存在而不生硬,景观绿化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其能够在视线上分割空间,在声音上渗透空间,从而,使得空间关系柔而不透。
农业景观的融入
在公共服务目的地中,适当的融入农业景观,让青少年、老人等各个阶段的人们更多的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认知“农”,共同劳作,共同交往的场所,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儿童也能学到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更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老人、家长、孩童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
结语
城市空间是人为主体的,而人的活动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品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年龄、个性、需求不同,从而城市生活显现出纷繁复杂的特征。通过多元的组合,以及多样活动的参与是公共服务场所设计的关键,也是实现城市活力的重要步骤之一。
总体来讲,社区中心是一个包含了餐饮、健身、娱乐、文化以及公众自发活动的场所。儿童在游乐设施中奔跑,在少儿阅览处读书;青少年和朋友看展览、开辩论会;成年人与朋友见面聊天,观看演出;老年人则可以带着小孩一起参与晨练、观看表演。社区中心场所营造设计只有实现了以人为本,才真正实现了社区中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彤宇著.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5-115.
[2] 杨盖尔著.何人可著.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87.
[3] 张葳,朱雯.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微探[J].艺术与设计,2010(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