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街道景观的情感化设计
2015-10-21张军韩彦军张莉
张军 韩彦军 张莉
摘要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3个层面研究乡村街道景观的情感化设计。结合洛古河村、北极村等实例分析,阐明在情感化的乡村街道景观设计中,应以人为轴心,注重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情感融合,以使用者的情感为着手点,将其融入到乡村街道景观设计之中。
关键词乡村;街道景观;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1-181-02
On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Rural Street Landscape
ZHANG Jun1,2, HAN Yanjun1, ZHANG Li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With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rural street landscape was studied from three levels of visceral level, behavioral level, and the reflective level.Combined with Luoguhe Village and Beiji Village as example, it was elaborated that in emotional design of rural street landscap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integration between users and landscape, make users emotion integrated with rur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Rural; Street landscape; Emotional design
1研究背景
1.1鄉村街道景观的情感性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主题的乡村建设成为重要议题,并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与城市建设一样,街道均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乡村街道的建设对于本土居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乡村街道景观是由乡村街道两侧的垂直景观和路幅范围内的水平景观组成的,包括乡村建筑物、构筑物、公共服务设施、路面、自然植被等视线范围内的多种元素。本土居民是街道的使用主体,与街道景观之间互有情感上的影响[1]。认知学家指出,情感是生活的必要部分,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同时,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情感的认知和传递,因此,乡村街道景观表达和渗透出的情感性是真实存在的,并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1.2乡村街道景观情感化设计的几个层面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使用者,乡村街道景观的情感化设计必须以本土居民为主体。知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和其同事在有关情绪的研究中提出了大脑的3种活动水平,分别为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2]。因此,街道景观的情感化设计将从这3个层面进行思考。
2本能水平的乡村街道景观设计
本能水平处于意识和思维之前,注重第一印象,以人的感官感受为主。本能水平的设计以人对街道景观的第一感受为基础,通常涉及街道景观的形态、材质、触感和色彩等第一感知反应。
2.1整体形态
乡村街道的整体形态往往会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街道干净整洁,建筑整齐划一,绿树成荫等形象通常会激发人本能的积极情绪。相反的,街道凌乱不堪,建筑杂乱无章,草木繁杂等萧条的景象会引导人释放消极的情绪。本能水平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乡村街道景观的整体形态,奠定整体基调,为人们留下好的印象。如在乡村规划中,有规律的乡村建筑布局会形成明朗的视线,风格相近的乡土房屋使街道景观更具整体感,加之适宜的绿化植被会丰富街道景观的层次,宜人的街道尺度会增加人的亲切感。其次要注意分区明确化,使人们清楚各场所的用途,直观地认识到某个空间是否具有可供观赏、休憩、游览等功能,激发使用者本能水平的情感,自主选择所倾向的空间。
2.2材料选择
适宜的材料选择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街道景观的元素中,本土乡村建筑是主要的元素之一。通常本土建筑之间的建筑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差异性不会很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感的亲和性。尤其是本土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既有利于经济环保,同时容易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在本能水平上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性。如洛古北极村,屋顶在乡村改造中统一改为木板条屋顶,取材为当地丰富的木材,不仅增强了建筑性能,同时使街道景观更具整体性(图1)。本土居民对本地材料了解甚多,外来的游览者也会从视觉上形成深刻的第一印象,进而增加了深入了解当地自然资源的兴趣。
2.3色彩控制
街道景观的色彩表现为使用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3]。乡村街道景观的色彩设计应着重考虑色彩为使用者带来的心理感受,以及依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合理运用色彩。本土建筑的色彩通常依据习俗而设定,由于地域不同,乡村间会有其独特的色彩基调,本土居民对其色彩亦是有着独特的情感。如典型的徽派建筑,黑瓦白墙,具有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采。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同样会塑造出不同的色彩搭配形式,当人们身处乡村之中,自然会感受到乡村色彩带来的情感。设置功能区域时,也需要考虑人与色彩之间的情感因素。如儿童对明亮的、高饱和度的物品更感兴趣,所以设计儿童游戏区域的时候会更多地运用三原色或相接近的色调。自然植被会随四季变换显现出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带来情感的变化,而植物作为街道景观的元素之一,在设计中也需被考虑。大到整个乡村的整体色彩,小到植物配景,服务设施,色彩的作用不容小觑,与使用者的情感息息相关,因此,设计者应合理运用和掌控乡村街道景观的色彩尺度。
3行为水平的乡村街道景观设计
行为水平与人对街道景观的使用有关,主要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其中包括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3.1街道景观的功能性
乡村街道景观以街道的交通功能为主,并为居民提供景观功能和使用功能。街道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出行方式紧密相关。交通方面,要以满足人们安全、便利的出行为首要原则,设计时要明确交通空间的性质、布局和使用对象[4]。景观功能方面的设计要让使用者明确理解其设计意向或目的,知晓各设计元素所起的作用,选择合适的雕塑题材和形式表达一定的主题,方便本土居民及外来游客理解。如我国北部边境村落洛古河村的“源”广场,该广场位于村子的一侧,做休闲观光之用,广场上设置了由几块大石头组合堆砌而成的景观石,刻有红色的“源”字。设计很简约大气,代表了黑龙江的源头,也预示了洛古河村是黑龙江源头第一村,意义明确。同时,恰当的装饰和树木的选择等同样应与环境相协调,如居民家的栅栏既起到了功能性,又具有装饰性,街道空间中的树木既有生态性,又有美观性,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各种景观元素都可以引起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鸣。使用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满足使用者日常的基本需求,如道路照明,要选择合适的光源;游乐与服务设施要保证使用者能够清晰地知晓使用方法,并保障使用者安全;为满足行走安全,要选择合适的铺装;为人们提供集会场所,设置休憩空间,安装一定数量的座椅、便捷的石桌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方便使用,只有真正地接触,才会满足情感上的诉求。
3.2街道景观的舒适性
舒适的环境会让人心情愉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乡村街道景观的舒适性,同样是对使用者十分重要的。在一些设计中,设计者为满足视觉上的独特性或某些其他原因,塑造出的空间却不能为使用者带来舒适感,以致于人们更愿意选择远离这样的场所。人的感受会受到景观空间尺度、清晰度以及街道环境的影响,模糊的边界和不适宜的空间尺度会导致人对该空间的亲切感下降,甚至是安全感消失,进而引起人的不安、焦虑和恐慌感。因此,在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注意塑造符合人行为尺度的空间比例,营造亲切舒适的空间。此外,乡村街道景观中地面的铺装、台阶栏杆、公共设施等元素的细部设计也不容忽视,其设计要尽量给使用者以舒适感。如绿地轮廓、水边驳岸、雕塑小品等造型设计中,自然曲线的运用比尖角和直线更能带给人舒适感。空间的使用者是人,设计的受用者同样应该是人,乡村街道景观的舒适性应包括合理的设计尺度、轻松的环境氛围等因素,塑造有利于使用者情感抒发和交流的场所。
4反思水平的乡村街道景观设计
反思水平是意识、情感、认知的最高水平。反思水平的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用心的设计。
4.1个人情感的唤醒
街道景观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通常与个人的回忆有关。乡村街道景观设计虽不是针对个人的设计,但是乡村居民有着共同的背景,那就是本土化。有相同经历的人容易对同一件事物产生共鸣,正如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其特有的生活环境。通过回忆唤醒个人情感,会赋予设计独特的魅力。如乡村街道景观设计中古树名木的保留,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历经风雨而屹立的树木更是一代代情感记忆的缩影,人们与树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同样的,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情感均不相同,如本土代表性景观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亲切感、荣誉感,科技性、艺术性强的景观会带来新鲜感和时代感,在设计中结合使用者的经历,将使用者的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2个性化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必有其适合的环境和背景,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适用。不同的乡村街道景观设计切不可趋同照搬。所谓的个性化设计,不是指单独由设计者个人或决策者制定的某种想法,而是发掘乡村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多种设计手法,表现出本土的特点。如我国大陆最北端的临江小镇北极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到广泛关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便是最好的个性。各乡村的街道景观特色与地理环境、气候差异、民俗习惯、建筑风格等有直接关系,如北方的厚重,南方的明快,高原的粗犷等就是最好的证明。乡村街道空间形状、尺度、色彩的变化以及各具特色的街道生活構成了极具个性的街道景观,也增加了可识别性。
即使有地域差异,不同乡村仍各有特色,而且人们对于各自生活环境的资源有着浓郁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各自的资源,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抄袭,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化,便于人们识别与记忆。
4.3文化的承接
文化是每个乡村特有的脉络,是一种根基,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5]。传统文化是依附于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具有集体性和参与性。乡村的街道经由时间的洗礼,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街道景观中渗透出乡村个性的文化色彩,极具鲜活力。而乡村街道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展着乡村的民俗文化。设计者进行乡村街道景观设计时,应了解乡村的文化风貌,并将乡村文化融入设计之中,进而提高乡村街道景观的质量和乡村的活力。如部分中东铁路的沿线城镇,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俄式风格的建筑,这既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文化的留存。在乡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充分借由历史留下的资源进行发挥,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失为良好的设计方法。
5结语
情感化的乡村街道景观是以人为轴心,注重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情感的融合,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6]。将“情感”的思想融入乡村街道景观设计,其宗旨是在设计中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尽量满足其需求。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应了解使用者的背景,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设置大的方向,注重第一印象的塑造。根据使用者行为水平的特点,更多关注使用者的行为感受,通过观察、总结和研究,设计出更合理的景观模式,选取更合适的街道景观元素。最后,上升到使用者反思层面的诉求,将使用者的情感与景观设计相融合。但在设计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意三种水平的权衡。
参考文献
[1] 江晚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浅析[J].河南科技,2014(6):194-195.
[2]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胡芊芊.城市街道与自然景观交互情境的营造方法初探[J].艺术科技,2014(2):353-354.
[4] 陈波.环境心理学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城市街道环境设施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027-6028,6070.
[5] 毕明岩.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6] 朱丽娜.浅谈当代景观设计的拓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3):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