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浅论
2015-10-21邹盛娇
摘 要:爱的教育可以让沉默的学生脸上有笑容,让后进生变得积极,让师生的误会迎刃而解。但实施爱的教育也要有章可循,它始终贯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主线,细致地做好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每个细节;以真诚地表扬有各种进步的学生为强大的助推力,相信每一位教师真正把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爱的教育就能发挥非凡的作用。
关键词:爱;原则;主线
爱的教育对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原因,心理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由于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师者如父”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在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造成了大多数学生有话不敢说,有想法不愿表达的局面,出现了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内心喜怒哀乐的难堪局面。
在基础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呈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学生普遍渴望有良师的指点与相助,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些学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疑难,更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帮助。新时代的教师,该如何适应时代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保驾护航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指引他们走出困境呢?总结多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爱的阳光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是总体的原则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每一位学生,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不管学生聪明或愚钝、温顺或淘气,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引领他们,用家长般的疼爱去温暖他们。爱的话语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每一位教师都应牢记罗曼·罗兰的这句话“要教师阳光到别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纯洁、高尚。只有这样,每当面临人生的种种困难,学生才会找到力量的源泉。
二、“熟悉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不变的主线
利用晚自习和各种自习课的时间,教师应主动开展深入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善于倾听受访学生的心声。教师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探路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和学习方法上,而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扮演多元角色,以便尽快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只有教师虚心听取受访学生的各种意见,信任学生,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教师,才会向教师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教师务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及时给予学生建议和意见,其中穿插着鼓励和表扬。而这些话语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消除学生心里的戒备,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包袱,让他们在学习上轻装上阵,以便达到最好的知识教育的效果。
三、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发挥正能量的强大动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宇宙,每个小宇宙都有能量爆发的可能。我们应怀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的心态去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积极的条件,鼓励学生战胜自我,大胆实践,使这种优势转化为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强大的正能量。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忠实伙伴,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应该紧紧地连在一起。
四、信任学生,给学生坚强的后盾是坚实的堡垒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青春期的學生,伴随着身体的成熟,大都认为自己应该摆脱家长的束缚来独当一面,但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往往落后于身体发展的速度。所以,这个时期是家庭关系最敏感的时期,家长和学生的关系会陷入争吵或者冷战的局面。此时,教师给予的信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教师面对心理还很幼稚的学生时,爱的辅导必须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规律。况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需要成年人理解他们,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处理矛盾,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校之间的生活显得单调又乏味,也约束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伴随高中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心理压力经常无处发泄,很容易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的心理。甚者有学生转向虚拟世界解压寻求安慰,结果却陷入网游不能自拔。因此,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好玩心重的特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丰富多彩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有趣放松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应投入自己最多的爱,用爱的语言和行动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安全和温暖。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使他们祛除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拨开眼前的各种迷雾,真正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学习生活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邢星.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熊淑英.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9).
作者简介:邹盛娇,女,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