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真实的蒙古文化魅力

2015-10-21曹尔寅

留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美内蒙古

曹尔寅

长调、呼麦、马头琴、大昭寺、成陵、那达慕大会……短短五天的中美寻力项目内蒙古文化之旅给中美学生们奉献了一道道文化盛宴,很多人还意犹未尽,但终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曲终人散之时,再来重温一下本届寻力项目的浓墨重彩之处。

2015年7月21日上午,第四届中美文化寻力项目成果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为这场为期五天的内蒙古文化之旅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接受《留学》专访中曾说过,寻力项目就是要让中美学生们从体验中获得力量,在交流中理解你我。本次随行报道的《留学》记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蒙古草原文化给中美小使者们带来的文化震撼以及文化是如何在交流中得到传承的。

直面文化冲击

本次寻力项目的路线选取了内蒙古传统文化较为集中的地区,比如大昭寺,成吉思汗陵,同时还包括那达慕大会,蒙古包,蒙古民歌、舞蹈等传统文化内容。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研究处处长王学文向《留学》记者表示,本次寻力项目不会刻意去迎合任何人,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都是以一个平等的观察者的角色被带入到活动现场的。以前的一些文化交流项目习惯把外来者作为活动的主角,刻意删减很多外国人可能理解不了的内容,这样就会造成文化交流上的障碍。

“以前去牧民家做访问,牧民要杀羊,这种现象给来访者观察是否有问题?对于当地人来说,吃羊肉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将正确与否交给来访者自己来选择,他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有些客人是素食主义者,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同时,他们也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做深层次文化交流的理念。”

王学文认为,中外文化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应操之过急,采取说教的方式。“我们要让参与者在环境中自己体验,并形成判断,把事实呈现出来。”

在这种直接的交流中,给中美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歌唱家和舞蹈家表演的民族艺术,包括长调民歌、呼麦、蒙古舞、马头琴演奏等精湛演出。来自美国加州的Jenna对呼麦(一位歌手通过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的独特音乐)感到十分新鲜,她说:“呼麦的节奏感很强,和Rap有相似之处,我们所有人都被这种韵律感染,这是最棒的体验。我觉得内蒙古的民族音乐家很有天赋和创意,他们的演奏很有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很快地投入到文化体验中去。这次的活动安排让我喜出望外,我觉得所有事物都是那么新奇有趣。”

接触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本次随行的人员中还有一位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她就是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乌仁毕力格老师。在五天的行程中,为了让中美学生更好的理解蒙古文化,精通汉语、蒙语与英语的她为中美学生们做着不间断的英文解说,所有的团员都亲切地称她为乌仁老师。

乌仁老师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感情。她对《留学》介绍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中美文化寻力项目,对于这些年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的中美学生,她更希望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蒙古文化。“在讲到蒙古的食物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们围坐在一个蒙古包里,把食物摆在他们面前,边品尝,边听讲解,这样他们的感触更深。”

对于高中阶段的美国学生来说,不用给他们介绍一些复杂的文化知识,只要给他们讲讲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就可以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现象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再告诉他们为什么当地人要这么做,让他们感受这种文化冲击。其实,我们在了解西方文化时,也通常是从节日开始,了解他们节日一般都干什么。我想对于中国文化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次才会带学生们去体验那达慕大会和‘祭敖包仪式等传统蒙古文 化。”

来自美国Vally山谷高中的Sarah告诉《留学》,许多美国人很少接触所谓的传统文化,所以这种东西很容易就丢失了。人们的生活都被繁忙的工作充斥著,很少关注文化领域。当她来到内蒙古,发现蒙古族人民一直坚持着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礼节,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影子伙伴”都是年轻人 沟通起来不困难

本次项目中,另一个引起记者关注的就是中美学生的交流。在项目开始前,组织者特别安排中美学生几个人一组结成了“影子伙伴”,以便于他们交流。刚开始,由于本次参加的中方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比较害羞,起初不太爱讲话。但是美国学生对中国学生却十分热情,所以彼此也都逐渐熟悉起来。北京华师一朝阳学校的陈沐恩表示,“我觉得沟通的技巧在于和他们多聊,否则无法融入。大家可以从身边最小的事情开始聊起,比如说刚刚看的表演等,从小的话题里找到彼此共同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告诉那些比我小的中国同学如何和外国人交流。”

针对中美文化寻力项目,王学文认为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能会安排中美学生选择有文化特色的住宿环境,而不是普通的酒店。未来,我们希望建立更多的文化交流基地,将中美文化寻力项目做成一个稳定的模式。”

目前,中美文化寻力项目已经持续四届,美国孩子每逢假期都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今后的目标群体会缩小,变得越来越精英化。我们希望,今后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孩子拿到我们颁发的认证证书后,可以作为申请美国大学的评估手段之一。”

(实习记者黄力旖,杨璐嘉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美内蒙古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