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节庆文化之春节

2015-10-21梁燕红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传统

梁燕红

【摘要】节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过年方式和欢庆形式在悄然发生改变,使得“年味”变淡。然而,形式的改变并不说明传统文化的缺失,但会无形中导致很多民间手艺的传承中断,节庆文化缺乏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春节文化作为我国节庆文化的重中之重,不管从物质、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来看,它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功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春节文化。

【关键词】春节;节庆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53-02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中,节庆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春节,在民间的通俗说法就是过年,因此有人把春节称为年节。春节最初来源与一种兽“年”的传说,后来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恐惧,把过年当作一种喜庆的节日,一代代传承下来。中国人过春节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春节是一个最能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节日。她通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民族群体中形成强大的内聚力。民族心理与民族情感在形式多样的节日中得到反复加强与提升,从而使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持久的认同感。

但是,现在不断传出这样的声音: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年味变淡了。其实也未必。

春节是中国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忙着打扫房子,准备年货;在外地打工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往家里赶,为的就是过个团圆的新年。每年农历的腊月里,数千万在城市打工的民工潮水般地赶回家过年,也许在当今最能鲜明地体现“年”的意义。回家,团聚,尽孝,亲情,合家欢乐,表现出对故土与根的深深的认同。“春运”这个词本来是没有的,它是春节这个具有深切情结的节日以及人们对它的共同认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结果。

在民间流行一种说法:中国人以前太穷了,总是饿肚子,所以他们创造了很多节日,希望在过节是能吃上一顿好的。中国的吃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过年当然也少不了吃的东西,除夕的年夜饭,各种特色糕点,还有其他很多杂吃。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这种吃文化也很有内涵,“吃饭”把大家聚到一起,把人们心中共同的,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感情汇聚到一起。它是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拥有共同心理的人们连接起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人过年讲究俗套,而正是这种俗套,使后世的人对民族历史有深刻的记忆。如除夕夜时钟刚敲过12点,人们就开始放鞭炮;初一给孩子压岁钱、给长辈拜年、走亲戚以及节里的行为禁忌和语言禁忌等俗套,凝聚了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帮助。这俗套节循环的周期中重复、层积、叠加,强化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只要你是这个民俗文化的一员,就得按约定俗成辈辈遵循的传统习惯办事,如若违反或忽略,就被认为是“失记”“失礼”。这些俗套,说它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也罢,说它是束缚人们的枷锁也罢,终究无法逃脱,但却能使日常生活情趣盎然、有滋有味而留下永恒的怀念。

正如《春节》一书中所说,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本身也是时令节日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对农业的重视,必然伴随着对土地的重视,中国人的“安土重迁”由此而来。安土重迁的结果就是落叶归根,埋骨桑梓之地。乡土的观念,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是五湖四海的华人共同的联结点,也是华人始终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原因。“土地、故乡和家,是深植在华人传统思想中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不老的树”。

然而,也应当承认,春节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一种说法,过年只剩下吃年夜饭、春节电视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而拜年还在变为“电话拜年”。如果春晚再不带劲,春节真成大周末了。

特别是在农村。本来年文化就产生在农村,而今天,有些农村过年的气氛确实不如以前了。原来喜欢在除夕夜做的各种糕点,因为市场上有得卖,所以很多家庭干脆就乐得清闲了;原来自己亲手写的对联也换成了用金钱装饰过的金灿灿的春聯了。在很多地方,所谓的办年货已经取代了手工制作的很多东西,很多的民间手艺会因此渐渐失传,很多年轻人对自己家乡特产制作方法甚至它的由来一无所知。再者,现在各种通讯工具、各种媒体都很发达,人们打个电话就可以互相拜年,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各种娱乐节目,同样其乐融融地享受着春节的欢愉。不可否认,电视等各种媒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人担忧的是,过分地追求这种感官上的欢愉和商业利益,很可能造成民间传统艺术的流失,这对中国文化来说将是一大损失。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意识已超出文化本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应当承认,在前些年,我们国家并没有对传统节庆文化给予足够重视。在《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并没有关于节日文化的相关记录。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汇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与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本土传统节日(这里就不仅仅是端午节了)当头一棒。但这一棒也使中国政府看到了节庆文化的重要性。2007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了重新科学的调整,积极采取措施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国人过年之所以乏味,就像冯骥才先生所说的,真正缺少的是年的新方式与新的载体。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节日的形式就那么重要吗?不可否认,民族的共同心理已经在民族共同体中无形地联络着感情,形式只是一种表象而已,没有形式当然也不能否认没有心的牵挂与动容。但是,传统节日是靠一代代人继承下去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再者,当前的文化竞争不是内敛型的,必须用各种形式才能展现出来,才有可能参与竞争。中国的传统节日,表现出来的是一些传统和习俗。因此,传统和习俗不应被抛弃。

春节文化是节庆文化的重中之重,要重视春节文化,首先应看到它的重要意义与功能。

从其对物质文化的影响来看。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各种物质需求空前增多,消费市场广阔,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从其对精神文化的影响来看。春节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系统,她负载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民情感的聚合。她充满着人文伦理色彩,人们在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感情中精神得到了提升。

从历史角度看,春节文化的不断发展是中国人民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它是各种节日的“领头羊”,在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她保留着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中从不迷失方向。春节是个有生命力的节日,因为它体现了心灵的需求。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

从现实的角度看,春节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很自然地在每个民族、每个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它是中国人共有的心理认同,促成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共同抵御外辱,维护国家利益。同时,春节极具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角度看,春节文化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她让全世界看到了悠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看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她满足了海外华侨思乡的感情,团结了海外华人,在他们的宣传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面对当前形势,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强化传统节庆文化。

1.利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创新。有一种说法,叫“吃智慧,不吃资源”。传统节日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很好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春节文化顺便来发展经济。在不断的合理利用之中,春节文化很自然就会深入民心。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民间的剪纸艺术对年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根据地方特色举办各种富有节日文化气息的商业活动,将抽象的文化具体化。

2.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宣传工作要到位,要做得细致,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切忌只在高层搞一些所谓的形象工程。同時也要重视华人的宣传作用,因为他们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最直接的窗口。

3.政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继续把文化竞争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增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在群众中要尽力营造宝贵的过节气氛,增强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

4.普及节日文化教育,从小增强国民的节日文化意识。努力唤起国民的民族记忆,使年轻的一代继续涵养我们的民族之根,弘扬我们的民族之魂。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