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
2015-10-21武有林
武有林
[摘 要] 植物保护课程是农科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科职业人才的素质。根据现阶段植物保护课教学现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 键 词]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7-0097-01
一、高职高专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高职高专农科专业中都开设了植物保护课程,但是现阶段很多院校采用的教材都是《作物保护学》没有完全脱离学科型体系,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实用价值弱,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學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言堂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的优势在这种模式下很难得到发挥。
另外,虽然现代化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进入教育体系中,但是在农科专业职业院校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缺乏对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等的有效使用。
(三)教学缺乏实践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理论为主,但是植物保护课程相关的理论较为生涩,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近年来相继开展了实验课等,但往往都是放在实习环节进行的,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以及实验条件的相关限制,导致在实验课过程中,学生真正上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很难保证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明确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培养的目标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从事农业科学工作的人才,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明确了课程教学的目标,才能彻底转变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项目,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林专业人才。
(二)加强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为了解决目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需要调整以往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场所。将一部分课程学习放在农场以及实验室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实行观察—讲授—观察,操作—讲授—讨论—操作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程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合作探索能力等,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增加实践环节,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过程。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心实验室、标本展示室、多媒体教室等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设备,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看到相关知识的展示,同时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四)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关键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有效途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还应该制订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采用笔试、面试以及实际操作、专题报告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植物保护课程是农科专业重要的学科之一,针对现阶段教学中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实践性缺失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斌.浅谈高职院校植物保护教学改革[J].甘肃农业,2013,26(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