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之后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特点

2015-10-21张卉

房地产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改革开放武汉

张卉

【摘要】本文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几类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以武汉为例,了解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内地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 武汉 空间结构

许学强先曾说过:“城市地理学研究历来有两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研究区域城市体系;一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两者都能为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发展服务。” [1]因此,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是有必要的。本文将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及交通组织三项要素作为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旨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便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1、改革开放后武汉市人口变化

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密度变化可分为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老年阶段三个阶段[2]。1978年~2010年,武汉市总人口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1978-1982年、1985-1991年、1997-2008年出现三次明显增加(如图一所示)。可以初步判断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结构处于成长阶段。

2、改革开放后的武汉市工业结构与布局变化

1949年后,我国大力提倡发展工业,工业成为我国推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胡华颖在书中提到:“工业结构的演进左右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基调,而空间结构又可影响工业整体结构的效益与功能,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 [3]。城市原有的空间形态被厂房所替代,这一时期的城市用地快速向周边蔓延,导致部分地域出现工业与居住用地混杂的景象。

由于坐落在长江边的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九省通衢,历史上的武汉市以商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建国时,随着第二产业的崛起,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现代化工厂,武汉开发了大片的工业基地,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4],形成了相对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而这些大型企业周围配套建设有相应规模的居住区,使其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生长点,城市跳出以旧城向外蔓延的趋势,倾向飞地式发展(如图二所示。注:图中交通环线为后期形成,此处作为参考)。

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武汉市对已形成规模的十二个工业区进行配套调整建设,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继形成沌口开发区和东湖开发区,成为远离主城的飞地和综合组团。武汉市逐渐形成了以主城为核心,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城关镇为卫星城的空间布局[5],基于空间的工业发展态势如图三所示。

3、改革开放后的武汉市交通发展和用地演化

其一,城市形成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形成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贯彻于城市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之中。人們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城市空间依靠城市交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发展。两方面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6]。

其二,从历史上看,交通工具及运输方式的变革是新技术革命的起源和落脚点,当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城市的发展会突破原有的约束门槛,在更大的尺度范围内组成新的结构,然后采取填充的方式继续拓展[7]。轨道交通的实现,加速老城区更新改造的同时,也带动了郊区的配套设施建设[8]。

长江大桥、京汉铁路等兴建之前,武汉多为水运、小汽车或步行交通形式,城市多沿水道和马路发展。改革开放后,城市空间形态上除沿新修建道路轴线推进发展外,开始转向在原有用地周边蔓延和在已形成的发展轴之间进行填充发展。随着小汽车使用率提高,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带动放射式的城市快速路网形成。

其三,城市空间形态在客观上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选择,不同的城市空间有不同的交通需求特征,必然要求相应的道路交通与之适应,对于集中型城市来说,公共交通则处于主导地位[9]。

主城与周边郊区、卫星镇的经济活动、社会联系日益增多,城市轴向发展需求愈加明显。随着江汉三桥、五桥、白沙洲大桥(长江三桥)建成,京珠、沪蓉国道在武汉西南相交并由军山长江大桥相连形成围绕江城的一个“半环”。武汉中心城区是由三条联系三镇的环线来组织交通的(详见图二),环线的发展建设体现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过程。

小 结

在现实中需要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变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政策拉力和经济推力,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武汉市的城市形态在历史原因、人口变迁、交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各个时期都体现了时代和政策的明显特征。而在未来更多样化的影响,例如高铁及地铁建成,带动武汉市域的整体发展以武汉火车站为新主题,开发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大学城的建设推动黄家湖片区的改造,及城市文化中心的构建,武汉的空间格局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展 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需要,因此城市的空间发展仍然可以通过定性结合定量手段进行预测,并结合工业、经济、交通、社会等具体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合理利用空间、优化城市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第1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胡华颖.城市.空间.发展——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 许慧,丁时忠.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J].规划师,2004,(4):88-90

[5] 洪亮平,唐静.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J].新建筑,2002,(3):47-49

[6] 毛蒋兴,闫小培.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J].城市规

划汇刊,2002,(4):34-37

[7] 伍新木,罗琦.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J].现代城市研究,2003,(4):65

[8] 官莹,黄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4,112(1):

36-39

[9] 徐海贤等,国外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规划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2,(6):34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改革开放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