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和理工科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对照研究

2015-10-21李志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李志

【摘要】目的:对在读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照调查的结果来研究在读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方法:对在读的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在规定时间内收回问卷进行统计。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情能力稍低于心理学专业。结论:通过接受后天的教育,不同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有差异。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理工科专业;共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08-01

共情能力是一种理解他人感受的特殊的沟通方式和心理表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共情的认知结构以及对他人行为研究观察等的培训,获得更高的共情能力。它要求人们可以换位思考,以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想法,进而认同,最后接受其想法和感受,尽量地达到思考共鸣。Mayeroff(1971)认为共情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以及就像是他自己,不是把他看成是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他的行为和动作,必须进入到他的世界里,从他的世界内部去体会、认识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生活目标和前进方向”。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以臨床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理工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等)的大学在校学生,被调查的对象学生均没有视觉、听觉等五官感觉异常,没有情绪上的障碍(包括情感纠纷或者家庭纠纷等问题),也没有精神病症(如精神分裂、狂躁、抑郁、自闭等),没有滥用酒精和物质的过往史,更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残疾)等等。

(二)方法

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对照研究。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2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的调查问卷有192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有效调查问卷的学生按大学年级分,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共63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0人,心理学专业17人,理工科专业26人;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共50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18人,心理学专业20人,理工科专业12人;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共57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2人,心理学专业16人,理工科专业19人;应届毕业生(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共15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5人,心理学专业3人,理工科专业7人。合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65人,占总调查对象的35.13%;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56人,占总调查对象的30.27%;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64人,占总调查对象的34.59%。调查问卷的结果参考由我国台湾学者詹志禹依据Davis基于共情的多维理论建构所编制的测量共情能力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根据IRI-C的描述,共情能力可以从人的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心、个人痛苦等来测量。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

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无管是临床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或者是理工科专业,在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心、个人痛苦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读大学二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观点选择和想象力的测量方面,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方面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稍稍有点优势。在读三年级和应届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观点选择、想象力、同情关心还是个人痛苦的测量结果都普遍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高,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方面的能力表现得最高。

(二)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的调查结果总结

从调查结果上看,共情能力在各专业的在读一年级学生没有很大区别,随着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相对来说反而有所下降。大部分的未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学生都处于原始状态,只表现出自己原来的共情能力,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教育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萌发能够帮助别人的想法,共情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达到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相对地,理工科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其共情能力有呈下降的趋势。

三、讨论

共情能力是建立在个体先天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观察、培训等技巧来提高个体共情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行到提高,人们对健康以及医疗护理的服务需求也不仅是单纯的治疗疾病了,也要求包括对医生的医疗技术、治疗疾病的费用、治疗疾病的医疗环境、人文关怀等等达到更高的需求水平。特别是病患者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不断地受到关注,理解病人的感受成为医疗护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对于今后的相关工作会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希望能够在培养学生时相对增加共情能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金怡,姚本先.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共情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9).

[2]詹志禹.年级、性别角色、人情取向与同理心的关系[M].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87.

[3]郑凡凡,王志稳,李淑元.不同年级本科护生共情与利他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

[4]赵淑琴.共情在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全科医学,20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