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2015-10-21王天赋
王天赋
[摘 要]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注入新鲜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端也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较为典型的网络虚拟群体,其既可作为学生学习、沟通的手段,又会带来较多的网络问题。对此,将对网络虚拟群体的相关概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问题表现以及管理网络虚拟群体的具体策略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原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7-0072-01
一、网络虚拟群体的相关概述
所谓网络虚拟群体,根据以往学者研究,主要将其限定在虚拟、群体与网络三层的含义方面,认为其是将网络作为沟通纽带,且在个人需要、信仰以及爱好等各方面与网络环境下其他角色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互性、稳定性较为明显的集合体。而从大学生角度出发,通常在网络媒介上多以相关网络平台如QQ、BBS、E-mail等为主,在平台交流中由兴趣爱好相同且价值趋向相近的学生所构成的组织群体。
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具体表现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具体现状研究
根据近年来高校网络平台应用情况,可发现虚拟群体在结构、规范、规模以及气氛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体从群体结构现状看,通常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多集中在音乐、新闻、视频、游戏、搜索以及购物等方面,不同平台应用下群体特征也极为不同,如在搜索引擎方面,学生群体结构具有成员频繁流动、整体较为松散等特征,而相比之下其他如MSN或QQ应用中交流群体较为固定。一般群体结构最为稳定的主要以教育平台下的群体为主,其原因在于学生无论从网络应用动机或交流方式等方面来说都保持相同。而从群体规范上看,尽管我国当前网络平台应用方面下发极多规范性文件,但极少有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虚拟群体中自身的义务与权利。除这些规范性文件外,也存在较多多样式的非正式规范,在不同群体结构中学生表现的现状也有所差距,如结构较为稳定群体中,大学生对于网络利用时间可有效把握,沉溺问题很少发生。从群体规模上看,一般具有大众性特征的娱乐、社交或通信等网络应用,其规模较大,而其他平台下的虚拟群体因学生应用动机或价值取向变化,难以保证群体的稳定性,规模相对较小。
(二)网络虚拟群体中的问题表现
目前从高校网络虚拟群体现状中可发现,网络的应用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该虚拟群体内也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具体包括:第一,区域差异问题。由于高校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无论在网络使用动机、沟通方式或规范意识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来自农村与城市大学生对比为例,通常城市学生在网络教育参与程度上较高,且在其他观点评论或感情宣泄等方面,城市学生表现出的网络应用动机也较为明显。第二,性别差异。通过以往学者调查取证发现,在网络规范、网络应用动机方面男女学生的表现现状极为不同,如在上网动机上,大多男性更注重利用网络消磨时间并结识更多朋友,且能准确判断自身网络行为受相关规范的约束程度。
三、提升网络虚拟群体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网络教育力度的加强
网络教育力度的强化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错误行为的必然要求。實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首先需从道德教育方面着手,可直接利用网络政治课对学生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辨别意识进行培养。同时,网络教育过程中还需保证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强化,使相关的网络应用规范更为明确。另外,心理教育活动也需适时开展,其是解决网络沉溺以及抑郁心理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管理模式上,高校可根据网络虚拟群体特点进行相关管理网站的构建,可直接在网站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达到价值观正确引导的目标。需注意的是,高校网络管理活动不应局限在教育层面,在学生宿舍或日常活动中都应覆盖校园网,有利于虚拟校园的构建。在网络基础建设的条件下还需注重管理团队素质的提升,可由院系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辅导员共同组建管理团队,且保证管理人员在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这样才可使网络虚拟群体中学生表现的问题得以解决。
高校中网络虚拟群体存在的问题是阻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实际管理中应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群体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当前高校中网络虚拟群体的主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与管理角度出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高校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熊伟.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