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改革的分析与研究①
2015-10-21阿米娜·玉苏甫
阿米娜·玉苏甫
[摘 要] 目前新疆地区的汉语人才仍然较为缺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径,应该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从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对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专业的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新疆地区;汉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7-0018-0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荐,如何将新疆各个民族的活力激发出来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课题和政治课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新疆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专业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对此进行持续的、细化的改革,以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以及当地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制定更科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专业标准
在面向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专业制定标准时,既需要贴近国家整体的教育战略,参考普通的专业标准,还需要立足于新疆少数民族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顶层指导思想,将就业、专业能力、岗位需求以及汉语教师职业需求结合起来,制定更具实际操作性的汉语专业标准。第二,需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反馈,将汉语专业标准与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着重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需要将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增加其中的职业体验、公司实习以及角色转换的机会,从而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二、围绕就业需求和走向,优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在新疆进行少数民族汉语专业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并以促进学生就业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检视现有的课程体系,改革弊端,从而构建一个更符合就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一个经过优化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职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实习课程五个基本模块。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以及民族宗教知识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汉语的听读写、标准普通话训练、MSK以及中高级汉语学习等课程,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专业方向课程则包括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
从某种程度上看,高职少数民族汉语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是考核专业水准的根本标准。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专业进行改革时,需依据其职业规划和需求进行。笔者认为,优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专职、兼职搭配;理论、实践合力”。
四、围绕高职实际,编撰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工具。教育部、新疆教育厅联合组织专家队伍,期待能够编撰出适用于新疆地区的汉语专业教材。笔者认为,汉语专业教材应该兼具地域性、时代性、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一方面,新教材需要贴近新疆高职院校的特点。这就要求编撰人员深入了解企业和行业情况,尤其需要关注新疆本地的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同时,还需要编撰实训指导用的教材。另一方面,教材编写队伍需要由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组成,另外,还需要邀请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为教材编写提供意见。
五、构建易于操作的多元评价体系
对如何进行高职专业评价,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要求。简单地讲,就是要“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对新疆高职少数民族汉语专业而言,其评价体系也应该坚持多元化的趋向。
1.评价主体要多元。需要摆脱学校单方考核的主体模式,应该将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都纳入评价主体中。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主体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案,需要考评的结果包括学生自我考评、单位考核以及课程考试。
2.评价形式要多元。对于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多数学生学习汉语专业不是为了对其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为了自身的职业铺路。因此,评价的形式应该摆脱一般的试卷测试,并代之以“以证代考”和“以赛代考”。
参考文献:
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探索[J].双语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