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2014年小麦遗传转化文献分析

2015-10-21刘涛周正剑王萍成雄鹰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文献分析小麦

刘涛 周正剑 王萍 成雄鹰

摘要 自从1992年第一株转基因小麦诞生以来,小麦的转基因技术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该研究分析了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0~2014年发表的关于普通小麦转基因的文献。筛选得到102篇英文文献和103篇中文文献,涉及296个试验,共对152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占总试验数的68.25%和30.4%;少数试验使用花粉管通道和电转化进行转基因。转化靶标组织主要是幼胚及其愈伤组织,占试验总数的80.35%;其次为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占8.62%。Bar、HPT、NPTII、PMI和AtMYB12分别在不同的试验中被使用,但Bar是最常用的筛选标记,占试验总数的61.22%。不同试验的转化率相差较大,从0.1%到45%不等。

关键词 小麦;转化体系;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345-05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13年全球小麦产量7.15亿t,仅次于玉米(10.18亿t)和水稻(7.4亿t)。然而小麦的生产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分析2004~2013的全球小麦单产,发现小麦单产不稳定,且增幅较小。最低单产是2007年的2 828.08 kg/hm2,最高的是2013年的3 268.30 kg/hm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2013年我国小麦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7.03%。2010~2014年,我国小麦产量增速减缓,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5%[1]。鉴于目前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的不断减少。有必要采用多种措施稳定或增加产量。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有利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产生有附加值的性状。近年来,转基因产品在大豆、玉米和棉花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世界3大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转基因研究滞后于水稻和玉米,直到1992年才有Vasil利用基因枪法获得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小麦[2]。但至今小麦的遗传转化率仍较低,容易导致插入沉默,且表现出很强的品种依赖性[3]。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遗传改良工具CRISPRCas[4]和TALEN[5]等技术的发展,为高效的植物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这些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遗传转化技术来实现。

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是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开发维护的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数据库,包括2 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期刊[6]。CNKI是我国最大的文献数据库,覆盖96%的中文期刊[7]。笔者搜集整理了2010~2014年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和CNKI的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普通小麦转基因的文献,系统地分析以往的小麦遗传转化研究,旨在更全面地了解小麦遗传转化的过程和现状,比较不同实验技术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文献收集方法

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首先使用“Year Published=(2010-2014)Timespan=All years Search language=English”搜索组合搜索统计文献数目;再使用“Topic=(transgenic)AND Year Published=(2010-2014)Timespan=All years.Search language=English”搜索组合搜索统计文献数目;然后使用“Topic=(wheat)AND Topic=(transgenic)AND Year Published=(2010-2014)Refined by:Databases=(BCI OR WOS OR MEDLINE)Timespan=All years.Search language=English”搜索組合进行搜索,统计文献数目;在CNKI的文献数据库(http://epub.cnki.net/)首先使用发表时间20100101~20150101,进行搜索,统计文献数目。再使用关键词“转基因”,范围选择为主题+发表时间为20100101~20150101,进行搜索,统计文献数目。使用关键词“转基因”和“小麦”,范围选择为“主题”+发表时间为20100101~20150101进行搜索,统计文献数目。使用同样的方法对玉米和水稻的文献状况进行搜索,只统计文献数目,不进行人工判读。同时使用CNKI的成果数据库(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NAD)、CIMMYT的wheat atlas数据库(http://wheatatlas.cimmyt.org/)和USDA的GRIN数据库(http://www.arsgrin.gov/)获得文献中使用小麦品种的详细信息。

1.2 文献的筛选和信息收集

对搜索出的文献进行人工判读,排除摘要、重复文章、会议文章、综述文章和以非普通小麦为受体的文章。收集筛选出的文献的下列试验信息:受体品种、外植体、转基因方法、筛选基因和转基因效率。其中外植体主要分为幼胚和成熟胚2类:转化受体为幼胚和幼胚诱导的愈伤都被归为幼胚类;受体为成熟胚和成熟胚诱导的愈伤归为成熟胚类。转基因效率=阳性植株/侵染受体数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转基因研究的活跃度

对上述搜索条件下获取的文献数目进行分析,用相关作物文献所占的比例来表示该作物转基因研究的活跃度,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水稻转基因的文献数目是小麦转基因文献数目的5.86倍。玉米转基因文献数目是小麦转基因文献数目的1.88倍。在CNKI数据库中同样发现,水稻转基因的文献数目是小麦转基因文献数目的2.98倍,玉米转基因文献数目是小麦转基因文献数目的2.18倍。说明在这3种作物中,水稻转基因研究最活跃,玉米转基因研究次之,小麦转基因研究最少。

2.2 受体品种

小麦按低温春化时间长短,可分为春性小麦和冬性小麦。按播种时间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一般是春性小麦,而冬小麦可能是春性小麦或冬性小麦[8]。春性品种小麦被选为受体材料的比例远大于(3∶1)非春性品种。春性小麦不需要低温春化即可抽穗结实,可以春播,生育期短。而冬性品种因需要低温春化才可抽穗结实,必须秋播或人工春化,生育期较长。例如春性品种“陇春23”在甘肃省春播,生育期只有100 d[9],而半冬性品种“周麦16”在河南省秋播,生育期为236 d[10]。因此春性小麦在幼胚供应、培养周期和转基因苗结实率3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检索到921篇文献,经筛选得到103篇英文文献,信息收集结果如表2。103篇文献涉及137个转化试验,共用了68个普通小麦品种。137个试验中,41个试验采用品种Bobwhite,占试验总数29.93%。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834篇文献中,经筛选103篇中文文献符合要求。信息收集结果如表3。103篇文献涉及157个转化试验,对84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了转化。157个试验中,25个使用扬麦系列品种做为受体材料,占实验总数15.92%。小麦品种按生态类型进行分类,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收集的139个试验中有103个试验的受体品种确定了生态类型,其中使用春性品种的有94个,占试验总数的91.26%。CNKI数据库收集的157个试验中,130个试验所采用的品种确定了生态类型。其中82个试验使用了春性品种,占试验总数的63.08% 。总共233个转基因试验中有176个使用了春性品种,占试验总数的75.54%。

英文文献试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Bobwhite为墨西哥春性小麦品种。CIMMYT研究了129个Bobwhite姐妹系的转化效率。其中Bobwhite SH9826获得了73.81%的转化效率,在所见文献中最高[11]。但品种Bobwhite的农艺性状较差,影响转基因技术的直接应用[12]。中文文献中使用最多的小麦品种为扬麦系列。张月婷等[13]使用品种“扬麦158”的幼胚为外植体,经过农杆菌介导、Bar基因筛选,获得了2.33%的转化效率。在总共178个试验中有28.65%选择了这2个系列的品种,可以推测它们在目前的转化体系下的转化效率是稳定的。

Terese Richardson等[14]用同样的转化方法对10个小麦品种的进行转化,比较转化率发现,差异巨大,最高的转化率为45%,最低为0。Pellegrineschi等[11]研究了129个Bobwhite姐妹系的转化效率,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转化率的分布从0到73.81%。由此可以看出小麦转化表现出很强的品种依赖性。表明转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品种的遗传特性影响。

2.3 外植体

由图1可知,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收集的137个试验,使用了3种外植体,分别为幼胚、成熟胚、生长点。117个试验采用幼胚为外植体,占试验总数的85.40%。13个试验选用成熟胚为外植体,占试验总数的9.49%。CNKI数据库收集的157个试验,使用了4种外植体,分别为幼胚、幼穗、成熟胚和生长点。114个试验以幼胚为外植体,占试验总数的72.61%。12个试验以成熟胚为外植体,占试验总数的7.64%。25个试验采用生长点为外植体,占试验总数的15.92%。

高通量的转化体系要求外植体具有稳定高效的再生能力,一般不应低于80%,且以丛生芽再生植株形式为宜[15]。幼胚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外植体,且获得的转化率也最高。一般选取开花后12~14 d左右的幼胚,大小为0.5~1.5 mm[16-22]。但幼胚的供应受时间限制且幼胚的状态也很难控制,造成以幼胚为外植体的转化实验的重复性差。成熟胚则没有以上问题,种子可以方便的保存在实验室内,随时使用且质量均一,试验重复性好[23-24]。但成熟胚的再生能力不如幼胚。近些年在有许多学者对成熟胚的再生能力进行研究。Moghaieb等[25]使用小麦品种“Gemmiza10”和“Gemmiza9”的成熟胚进行农杆菌转化试验,获得了95%和87.5%的再生频率,最终的转化率为8.8%和6.9%[25]。Raja等[26]使用小麦品种“Tartara2002”的成熟胚进行农杆菌转化试验,获得了40%的转化效率。我国学者张东武等[27]使用品种“西农928”的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介导转化,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获得了1.2%的转化效率。Ding等[28]使用“鄂麦12”的成熟胚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转化,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获得了1.52%的转化效率。生长点和幼穗是植物生长分化的活跃部位,利用农杆菌对这些部位进行活体侵染,在后代可得到阳性转化苗[29-30]。生长点和幼穗为外植体进行转化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不依赖于组织培养、不受基因型限制、操作方便,不受设备限制;同时劣势也十分明显,转化率低、容易产生嵌合体和转化体系不成熟,限制了这些外植体的使用[31]。

2.4 转化方法

由图2可知,Web of knowledge數据库收集的137个试验,使用了3种方法介导小麦转基因,分别为基因枪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91个试验采用基因枪介导法进行转基因,占试验总数的66.42%。45个试验使用农杆菌介导法完成基因导入,占总数的32.85%。CNKI数据库收集的157个试验使用了4种转化方法(基因枪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和电转化法)。111个试验应用基因枪介导法,占总试验数的70.7%。43个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占试验总数的27.39%。

可以看出,目前小麦转基因主要使用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法。在总共294个试验中,68.7%采用基因枪介导,31.29%使用农杆菌介导完成转化。从转化效率上看,基因枪法目前最高获得73.81%的转化率[11]。农杆菌法最高获得41.00%的转化率[14]。Hu等[18]比较了基因枪法和农杆菌法的转化质量,发现农杆菌法得到的低拷贝的转化事件优于基因枪法。Sparks使用同一个转化系统,基因枪介导可以实现了35个小麦品种的转化。而农杆菌介导只有少数几个品种获得了转基因植株[32],推测原因是小麦品种对农杆菌不敏感。Li等[33]研究发现与基因枪法比较,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事件能在后代中稳定的遗传表达,不会出现基因沉默的现象。

花粉管通道技术是利用作物授粉后所形成的天然花粉管通道(又称花粉管引道组织)经珠心通道将 外源 DNA 携带入胚囊,转化受精卵和其前后的生殖细胞(精子、 卵子),由于它们仍处于未形成细胞壁的类似 “原生质体” 状态,并且正在进行活跃的 DNA 复制、分离和重组,所以很容易将外源 DNA 的片段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达到遗传转化的目的[34]。该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不受基因型限制,但转化机理不清晰,受环境影响大,转化效率低[35]。

2.5 筛选标记

由图3可知,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收集的137个试验,使用了5种筛选标记,分别为Bar、HPT、NPTII、PMI和AtMYB12。Bar基因使用最为普遍,占试验总数的59.12%。HPT基因和NPTII基因次之,分别占试验总数的10.22%和14.60%。AtMYB12是一种可视的报告基因,是黄酮醇生物合成专一性的激活因子。AtMYB12导入小麦中,提高小麦黄酮和花甘色素的含量。花甘色素的大量表达能够使小麦表现出红色或紫色[36]。CNKI数据库收集的157个试验也采用了上述5种筛选标记。Bar基因被97个试验采用,占试验总数的61.78%。NPTII基因在25个试验中出现,占试验总数的15.92%。

图3 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使用各种筛选基因的频数分布

Vasil等[2]获得第一株转基因小麦,使用的筛选标记是Bar基因。此后Bar基因在小麦转化中被广泛利用。在此次收集到的294个试验中,180个试验使用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占试验总数的61.22%。2002年Pellegrineschi等[11]使用Bobwhite的幼胚为外植体,用基因枪介导,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获得了73.81%转化效率,在所见文献中最高。2003年Hu等[18]采用Bobwhite的幼胚为外植体,农杆菌介导,EPSPS基因为筛选标记,获得了4.4%的转化效率,说明EPSPS在小麦中也可应用[37]。

2012年Agnieszka Bińka等[38]在2个小麦品种“Kontesa”和“Torka”对比了Bar和NptII 2种筛选标记的效率,发现在这2个小麦品种中,以NptII为筛选标记的转化体系的转化率显著大于以Bar为筛选标记的转化体系的转化率[38]。由此可以看出转化率和筛选标记之间存在关系,选择合适的筛选标记,可以提高转化效率。

2.6 转化效率

Web of knowledge數据库收集的137个试验中有50个提供了转化效率,最小的转化效率为0.28%,最大的为45%,中位数是2.1%。最大的转化效率来源于Richardson等[14],试验采用小麦品种Westonia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使用农杆菌(AGL1)介导进行遗传转化,bar为筛选基因。CNKI数据库收集的157个试验中有100个提供了转化效率,其中最小的为0.1%,最大的为34.8%,中位数为0.66%。王维[30]采用农杆菌(EHA105)将水稻OsDREB2.1基因导入小麦品种周麦16和冀麦38的幼穗中,获得了34.8%的转化效率。蔡琳[39]使用基因枪介导法,以小麦品种陇春23的幼胚为外植体,Bar基因为筛选基因,获得了15.88%的转化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提供转化效率的试验中,75.33%转化率低于3%。

3 结论

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农杆菌和基因枪法能有效地转化小麦,Bar基因是可靠的筛选标记,受体材料受基因型限制明显。受体组织主要依赖于幼胚,但有些基因型的成熟胚转化成功,说明在小麦遗传转化中成熟胚有进一步利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1] FAO.FAO Statistics[EB/OL].[2015-02-12].http://www.fao.org/statistics/en/.

[2] VASIL V,CASTILLO A M,FROMM M E,et al.Herbicide resistant fertil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obtained by microprojectile[J].Nature Biotechnology,1992,10:667-674.

[3] 喻修道,徐兆师,陈明,等.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8):1539-1553.

[4] UPADHYAY S K,KUMAR J,ALOK A,et al.RNAguided genome editing for target gene mutations in wheat[J].Genomes genetics,2013,3(12):2233-2238.

[5] WANG Y,CHENG X,SHAN Q,et al.Simultaneous editing of three homoeoalleles in hexaploid bread wheat confers heritable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J].Nat Biotechnol,2014,32:947-951.

[6] Reuters T.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EB/OL].[2015-02-12]. http://thomsonreuters.com/web-of-knowledge/.

[7] 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DB/OL].[2015-02-12]. http://cnki.hznet.com.cn/kns55/brief/result.aspx.

[8] 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等.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与广适性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6):1210-1214.

[9] 袁俊秀,杨文雄.丰产广适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3号[J].麦类作物学报,2009(4):740.

[10] 殷贵鸿,韩玉林,黄峰,等.小麦新品种周麦16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作物杂志,2005(2):54.

[11] PELLEGRINESCHI A,NOGUERA L M,SKOVMAND B,et al.Identification of highly transformable wheat genotype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fertile transgenic plants[J].Genome,2002,45(2):421-430.

[12] PREZPIEIRO P,GAGO J,LANDN M,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wheat:general overview and new approaches to model and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involved[M]//IFTI .Transgenic plantsAdvances and limitations.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2012.

[13] 張月婷,廖玉才,黄涛,等.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化体系的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1):23-27.

[14] RICHARDSON T,THISTLETON J,HIGGINS T J,et al.Efficient Agrobacterium transformation of elite wheat germplasm without selection[J].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14,119(3):647-659.

[15] 谢丛华,柳俊.植物细胞工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 CHENG M,FRY J E,PANG S,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wheat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physiology,1997,115(3):971-980.

[17] MELCHIORRE M N,LASCANO H R,TRIPPI V S.Transgenic wheat plants resistant to herbicide BASTA obtained by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J].Biocell,2002,26(2):217-223.

[18] HU T,METZ S,CHAY C,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largescale transformation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using glyphosate selection[J].Plant cell reports,2003,21(10):1010-1019.

[19] PRZETAKIEWICZ A,KARAS A,ORCZYK W,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polyploid cereals.The efficiency of selection and transgene expression in wheat[J].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2004,9(4B):903-917.

[20] MACKINTOSH C A,GARVIN D F,RADMER L E,et al.A model wheat cultivar for transformation to improve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J].Plant cell reports,2006,25(4):313-319.

[21] PELLEGRINESCHI A,NOGUERA L M,SKOVMAND B,et al.Identification of highly transformable wheat genotype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fertile transgenic plants[J].Genome,2002,45(2):421-430.

[22] HENSEL G,KASTNER C,OLESZCZUK S,et al.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 transfer to cereal crop plants:Current protocols for barley,wheat,triticale,and maiz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genomics,2009,2009:835608.

[23] YE X G,WANG D W,TAO L L,et al.Transgenic wheat plants derived from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mature embryo tissues[J].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9,37(1):1-12.

[24] PATNAIK D,KHURANA P.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Indian bread(T.aestivum)and pasta(T.durum)wheat by particle bombardment of mature embryoderived calli[J].BMC plant biology,2003,3:5.

[25] MOGHAIEB R E,ELARABI N I,MOMTAZ O A,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ature embryos of bread(T.aestivum)and pasta(T.durum)wheat genotypes[J].GM crops,2010,1(2):87-93.

[26] RAJA N I A B,BANO A,RASHID H,et al.Improving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rotocol for integration of XA21 gene i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J].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2010,42(5):3613-3631.

[27] 張东武,刘辉,赵惠贤.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及高再生率基因型的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11(5):847-852.

[28] DING L,LI S,GAO J,et al.Optimization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s in mature embryos of elite wheat[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09,36(1):29-36.

[29] He C M,ZHANG W W,GAO Q,et al.Enhancement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biomass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glycine betaine in wheat seedlings[J].Euphytica,2011,177(2):151-167.

[30] 王维.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幼穗法将水稻OsDREB2.2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31] 叶兴国,陈明,杜丽璞,等.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J].遗传,2011(5):422-430.

[32] SPARKS C A,JONES H D.Biolistics transformation of wheat[J].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2009,478:71-92.

[33] LI J R,YE X G,AN B Y,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wheat: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Plant biotechnology reports 2012,6(3):183-193.

[34] 李志亮,吴忠义,杨清,等.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基因工程改良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10(4):71-73,76.

[35] 简纯平,李开绵,欧文军.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2(5):956-961.

[36] GAO X,ZHANG L,ZHOU S,et al.AtMYB12 gene:A novel visible marker for wheat transformation[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1,38(1):183-190.

[37]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MON71800[EB/OL].[2015-02-12].http://www.cera-gmc.org/action=gm_crop_database&mode=ShowProd&data=MON71800.

[38] BINKA A,ORCZYK W,NADOLSKAORCZYK A.The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commo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nd triticale(x Triticosecale Wittmack):Role of the binary vector system and selection cassettes[J].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2012,53(1):1-8.

[39] 蔡琳.小麦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抗冻基因KN2转化小麦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