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设计法优选紫山药多糖的提取工艺
2015-10-21王涛朱晓伟邵果园陆国权王安国
王涛 朱晓伟 邵果园 陆国权 王安国
摘要[目的]优选紫山药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紫山药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从优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4个工艺参数对紫山药中的粗多糖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极差分析表明,对多糖得率影响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3.5 h,温度85 ℃,乙醇浓度85%,液料比60 ml/g,按此条件提取多糖得率为5.39%。[结论] 研究可为山药多糖水提醇沉工艺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紫山药;多糖;提取工艺;正交设计法
中图分类号S509.9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4-062-03
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草本蔓生性植物。紫山药是山药的一个独特品种类型,富含8种酚类黄酮物质的“花青素”[1],且比一般的山药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26-27),有滋肺益肾、健脾止泻、降压利肝等作用[2](26-27)。紫山药栽培适应性强,用途广泛,既可以作佳肴,又可以作保健药材,是集味美和保健为一体的绿色蔬菜。
紫山药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主要功效成分是山药多糖[3]。目前,国内外山药多糖的提取技术包括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法提取[4-5]。笔者采用浸提法提取山药多糖,进一步采取正交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以期为山药多糖水提醇沉工艺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挑选当年采收、新鲜无腐烂的紫山药,洗净,去皮,切成2~3 mm的薄片,50 ℃热风干燥,万能粉碎机粉碎后密封于干燥的玻璃瓶中保存备用。
1.2方法
1.2.1标准曲线的制备。分别量取0.1 mg/ml的葡萄糖溶液0. 1 、0.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ml置于10 ml具塞试管中,依次添加水使终体积为1. 0 ml,空白对照为水1. 0 ml,各加5%苯酚溶液1. 0 ml,振摇,混匀,加5. 0 ml硫酸,迅速振摇混匀,于室温下放置30 min,参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B)于490 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以葡萄糖浓度C(mg/ml)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1),得回归方程A=10.11C+0.012(R2=0.998 5)。
图1标准曲线
1.2.2紫山药粗多糖提取的工艺流程。紫山药→粉碎→脱脂→80%乙醇回流→水提取→减压浓缩→乙醇沉淀→冷冻干燥→山药粗多糖。
将干燥的山药粉碎为40目大小,称取10 g粉末置脂肪抽提装置中,加入石油醚(60~90 ℃) 250 ml,90 ℃回流脱脂;原料挥发干溶剂后,加入70%乙醇90 ℃回流提取1次,以除去单糖、多酚、低聚糖和苷类等小分子物质;原料挥发干乙醇后,根据试验要求,按照不同的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进行提取,将提取液过滤。按同样条件重复提取1次,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器真空浓缩,加95%的乙醇(使乙醇浓度达70%以上)析出多糖,用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无水丙酮洗涤多次,真空干燥即得山药粗多糖。此方法提取的山药多糖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为此采用Sevage法去除蛋白[6],得到较纯的山药水溶性粗多糖。
1.2.3多糖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粗多糖,置于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在490 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 ,代入标准曲线A=10.11C+0.012计算出多糖含量。
多糖得率=多糖含量(g)/紫山药粉末质量(g)×100%
2结果与分析
2.1山药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确定
2.1.1液料比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料液比(20、40、60、80 ml/g),在95 ℃下提取2.5 h,用85%乙醇进行醇析,其他操作同“1.2.2”,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液料比对多糖的提取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多糖得率和含量随着液料比的增加而增大,当液料比超过60 ml/g时,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而多糖含量略有下降,主要因为液料比增大会增加其他成分的溶出。
图2不同液料比的粗多糖得率比较
2.1.2提取时间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选取不同的提取时间(1.5、2.5、3.5、4.5 h),在液料比60 ml/g,温度95 ℃,用85%乙醇进行醇析,其他操作同“1.2.2”,测定多糖提取得率和含量,结果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提取时间对多糖的提取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多糖得率在先前阶段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3.5 h后多糖得率随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为了提高多糖得率,浸提时间初步确定在3.5 h左右。
图3不同提取时间的多糖得率比较
2.1.3提取温度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选取不同的温度(65、75、85、95 ℃),在液料比60 ml/g,提取2.5 h,用85%乙醇进行醇析,其他操作同“1.2.2”,测定多糖提取得率和含量,结果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温度对多糖的提取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当温度小于85 ℃时多糖得率和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超过85 ℃后,多糖的得率有所降低,多糖含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多糖稍有降解,淀粉溶出而糊化,造成分离困难使得多糖含量下降。初步确定多糖的浸提温度在85 ℃左右。
图4不同提取温度的多糖得率比较
2.1.4乙醇体积分数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选取不同的乙醇体积分数醇沉(65%、75%、85%、95%),液料比60 ml/g,提取温度95 ℃,提取时间2.5 h,其他操作同“1.2.2”,测定多糖提取得率和含量,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乙醇体积分数对多糖的提取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选择85%乙醇体积分数较为合适。
图5不同乙醇体积分数的粗多糖得率比较
2.2山药粗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液料比、提取温度、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拟定3水平,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选用正交试验设计法,L9(34)正交表及试验结果见表2。
极差分析结果显示RB>RC>RD>RA,表明影响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B(提取时间)、C(提取温度)、D(乙醇浓度)、A(液料比)。各因素各水平的均值比较得出,A因素的K2值最大,B因素的K2值最大,C因素的K2值最大,D因素的K2值最大,因此最优组合为B2C2D2A2,即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3.5 h,提取温度85 ℃,乙醇浓度85%,液料比60 ml/g,按此条件提取多糖得率为5.39%。
3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在热水浸提紫山药可溶性多糖的过程中,提取时间是影响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紫山药多糖提取较优的工艺条件为:液料体积质量比60∶1 ml/g,提取时间为3.5 h,提取温度85 ℃,乙醇体积分数85%,在此条件下山药多糖的得率为5.39%。在多糖质量分数测定中,因多糖组成比较复杂,得到相应的多糖标准品比较困难,故往往采用葡萄糖代替对照品,来测定样品多糖质量分数[6-7]。
一些研究表明,多糖纯品与粗品的生物学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粗品的活性甚至优于纯品。他们认为,粗品成分中的一些物质如糖肽、结合蛋白等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在纯化过程中,这些原本与多糖相结合的成分被除去后,多糖纯品的活性反而降低[8-10]。笔者进行该研究得出的山药粗多糖提取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得率较高,易于进一步纯化,筛选的提取工艺可用于试验研究或大规模生产。
参考文献
[1] 赵冬兰,唐君,刘靖,等.紫山药的引种与标准化栽培技术初探[J].江西农业报,2009,21(2):78-79.
[2] 倪少云,宋学华.山药的营养成分分析[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2,10(2):26-27.
[2] 赵彦青,王爱凤.山药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0,13(5):49-50.
[3] 程林,陈斌,蔡宝昌.正交实验法优选山药多糖的提取工艺[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9):650-651.
[4] 张季冬.山药多糖的化学分析及其生物活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03-11004,11009.
[5] 杨武德,李白玲.山药及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3):61-62.
[6] 刘秀河,吴艳,艾连中.山药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22(2):21-23.
[7] NAKAMURAA A,FURUTA H,KATO M,et al.Effect of soybean soluble polysaccharides on the stability of milk protein under acidic conditions[J].Food hydrocolloids,2003,17:333-343.
[8] NAKAMURA A,TAKAHASHI T,YOSHIDA R,et al.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soybean soluble polysaccharide[J].Food hydrocolloids,2004,18:795-803.
[9] HILZ H, BAKX E J, SCHOLS H A,et al.Cell wall polysaccharides in black currants and bilberries—characterization in berries,juice,and press cake[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5,58:477-488.
[10] 尹艷,高文宏,于淑娟.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2):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