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阿坝州南新镇羌族婚嫁歌音乐形态研究

2015-10-21赵晓娜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羌族保护

摘要 羌族传统嫁娶礼仪中的婚嫁歌,较好地保留着羌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具有宝贵的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价值。本文试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新镇的羌族婚礼为例,分析研究当地羌族婚嫁歌的类型及音乐形态,并基于其生存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关键词:南新镇 羌族 婚嫁歌 音乐形态 保护

羌族歌谣作为羌族文学中重要的代表形式,表达着羌民族朴素的情感,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传承、风土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韵。婚嫁歌,属民间歌曲体裁“风俗歌”之一,即指在民间传统婚嫁仪式中演唱的婚礼歌曲。羌族的婚嫁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他们的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或指腹为婚,长大后再举行婚礼。其中,反映羌族民间婚姻嫁娶的歌谣屡见不鲜,这些歌谣不仅反映出羌族民间歌谣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准,还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民间的婚嫁习俗。阿坝州位于四川的西北部,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中南新镇的婚嫁歌保存较为完整,依然能发现诸多不同时期文化因素的遗存,故这些传统歌舞形态对传承抑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

一 南新镇羌族婚嫁歌的类型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新镇的婚嫁歌根据歌曲承载功能及演唱者不同,通常分为嫁歌、喜庆歌和酒歌。很多资料记载羌族的婚嫁歌是由嫁歌和喜庆歌构成,而在当地的羌族婚礼上出现的歌曲,除了嫁歌和喜庆歌外还出现了酒歌。这些歌曲虽然其表达情绪各有差别,但是都表现了羌族人民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唱歌时一般是主客并排而坐,由主客轮流对饮对唱,其节奏缓慢而曲调优美,声音高亢,音腔婉转,风格典雅朴素、大方优美。

1 嫁歌

嫁歌又称为姊妹歌,为新娘出嫁前夕陪伴新娘的姑娘们唱的歌,内容有哭嫁、惜别、安慰、感激父母、留恋亲朋、敬酒、骂媒婆等。南新镇的哭嫁歌在十年前还非常的盛行,现在已经慢慢流失,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婚礼宣扬喜庆祥和,新娘出嫁时悲伤不舍的情绪都被欢快喜悦取而代之,哭嫁歌这种形式也慢慢消失在羌族人的婚礼上。南新镇现有的嫁歌一般在婚礼“女花夜”、“出嫁”、“拜堂”仪式上演唱,歌曲大部分是以惜别赞美、祝贺新娘为主,由新娘的母亲和新娘或者是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对唱、齐唱等。例如,《奶姑娘》这是一首赞美新娘的歌,或出嫁惜别时母女唱的歌;《额母幺幺》一般是在女花夜的时候,大家用歌声来祝贺时唱的歌曲。

2 喜庆歌

喜庆歌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演唱的歌曲。一般都是由新郎家的长辈或者同辈在“接亲”、“男花夜”、“正酒”和“贺新房”的仪式中演唱,歌词内容以祝贺、赞颂、祝福主人家和新郎为主。有对唱、齐唱、集体的诵唱与重复式的对唱。例如,歌曲《西挥华米》,其歌词大意:“我们欢聚一堂,围着篝火唱起古老的歌,那时的两座山,一山是男人,一山是女人,岁月悠悠,历史变迁,演变为男丁12人,女丁12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发展的呀!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就让我们尽情的跳起来吧!”该曲属于喜庆歌、咂酒歌。

3 酒歌

羌族的咂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歌唱是羌民族的传统习俗。酒歌作为羌族婚礼特有的传统歌唱形式,不仅传承羌族文化,同时酒歌透视出羌族婚礼的特色。南新镇羌族婚礼在“正酒”、“贺新房”仪式上演唱酒歌是最为常见的。最有特色的就是“贺新房”,新郎的舅舅会在新房里放一坛咂酒,给来宾发上喝咂酒的长管,并吟诵贺词,到场的所有宾客都会念诵贺词或者唱酒歌以表贺意,一般是从正亲开始念诵或者唱,最后大家会共饮咂酒,为新房添喜庆。酒歌是羌族婚嫁宴客时必唱的歌,歌曲一般由4~6个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唱词为多段体,内容有主客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例如,《海桑囔亭》歌词大意:“感谢你們送亲的人,把新媳妇送进家门,我们没有甜言蜜语,请端起酒杯敞开肚子畅饮,我们没有光面子话,端起这杯酒慢慢品。”此歌是婚礼上新郎方给女方的送亲客敬酒时唱的歌。

二 南新镇羌族婚嫁歌的音乐形态

1 旋律和歌词

南新镇羌族婚嫁歌大部分音乐接近语言,一般分为无旋律(念诵)和有旋律(演唱)。念诵虽然无旋律但是念词抑扬顿挫;有旋律的曲调变换不大,旋律感强,一般都在一个八度以内。歌词内容和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歌词的主要特点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歌者即兴创作的,随意性比较强,在婚嫁的各个仪式上,歌者都是边想边唱,随口而出,所以歌词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第二种是由祖辈们相传而来,有着相当古老的历史,有的甚至歌者自己也不知道其具体的含义,如《奶姑娘》。

2 节奏节拍

南新镇羌族婚嫁歌多数节奏、节拍均较自由灵活而多变,富于情感。基本节奏形态有均分及非均分两种。均分节奏大多出现在鲜明齐整的歌曲中,如《吆哎呦》表达了宾客对新娘的赞美、祝贺之情;非均分节奏以短长型及长短型,这种类型多数出现在酒歌中,如《江格尼学》和《卓各拉吉》,通过非均分节奏表现出羌族人的爽朗、热情。

3 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

南新镇婚嫁歌曲结构完整,歌曲一般是单乐句、二乐句或四乐句形成的单乐段歌曲结构。由四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大部分都是重复第一乐句,第三乐句由第二乐句的变换形成的叠句,从而形成音乐进行中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比较少见。南新镇羌族婚嫁歌音乐通常采用我国的民族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然后就是六声音阶;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七声音阶极为少见,但有较强的五声性。音乐中以“sol”做为终止音的最多(如:《额母幺幺),再者就是以“la”做为终止音的(如《京吉吉贝苏》),然后就是以“do、re”做为终止音的(如谱例5、谱例11),“mi”做为终止音(如《啰啰桑纳》),这种情况较少出现。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4 唱腔

南新镇羌族婚嫁歌是运用羌族自己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的歌谣,是羌族人民的心声再现。根据婚礼各个仪式的氛围,歌者在唱腔上也与该仪式的氛围相呼应。在“女花夜”唱腔赋有抒情性,在“出嫁”仪式上唱腔较为伤感,有时还会即兴加入低沉委婉的拖腔;在“贺新房”时唱腔高亢有力,在演唱时会即兴的加入帮腔。这些唱腔充分的运用了语言的音律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歌曲唱腔风格。

5 器乐与舞蹈

唢呐是羌族婚嫁歌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在婚礼过程中一直都有唢呐声伴随。唢呐队会在婚礼的前三天就准备好,从“接亲”—“出嫁”—“迎娶”—“拜堂”都会吹唢呐。他们吹奏的曲子有《迎亲曲》《出嫁曲》等等,每首曲子都十分的欢快,场面十分热闹。舞蹈一直都是歌曲的使者。舞蹈在婚礼中不仅可以助兴添彩,更是人们交流感情不可或缺的部分。演唱婚嫁歌时总会有“萨朗”(又称锅庄)助兴,也有萨朗舞歌(如:《萨米吉》《囔航叶杨》)。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着场院或者火塘。表演时,由一位善歌者领头,其余众人跟着和,边舞边唱。由于场地的限制,舞蹈动作主要在下肢。舞者的下肢动作灵活多样,双臂前后摆动即可。一曲结束后饮酒及稍事休息,再换一曲,轮番歌舞。整个过程欢快、热闹、喜庆。以上两首歌是在婚礼中又唱又跳的歌,是南新镇常见的喜事萨朗舞曲。

三 南新镇羌族婚嫁歌的现实情况及保护措施

1 现实情况

阿坝州南新镇是个民风古朴,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民族间的融合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社会生活环境共存的婚嫁歌也随之变化。原因如下:首先,传统婚嫁模式的改变。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南新镇羌族婚姻习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西式婚礼逐渐取代传统羌式婚礼,简化了婚礼流程,淡化了婚嫁歌的仪式功能。其次,多元化音乐形态的冲击。由于当代科技及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广泛传播,南新镇羌族婚礼上传统的婚嫁歌也被各种形式的现代音乐所覆盖。婚礼上不唱婚嫁歌,已成为一种常态。再次,羌语的流失及传授形式的单一。羌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研究古代羌民族的活化石,当属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新县羌族是一个羌语汉语双用的群体,在汉语的冲击下,羌语在逐渐走向濒危,而羌族的文化、羌族的音乐大多依赖于羌语。羌族没有文字,歌曲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很多歌曲都没有谱例,随着地域、民族的融合,南新镇羌族的一些婚嫁歌曲逐渐失传,如哭嫁歌。

2 保护措施

阿坝州南新镇婚嫁歌有着淳厚的古羌民风民俗特征,封闭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歌曲的原始性,且赋予了它特定的内容和形式,锻造出本时代歌曲艺术的灵魂。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羌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也不再封闭狭窄,羌族婚嫁歌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保护措施:

(1)保护羌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增强南新镇当地居民对羌族婚嫁歌的保护意识,充分重视婚嫁歌的艺术价值。自5.12大地震后,南新镇很多羌民都由羌文化保护完整的偏远山区外迁而来,随着外在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很多羌族人忽略了羌族婚嫁歌的传唱,甚至很多羌族婚嫁歌被遗忘。因此,有必要将文化生态保护点设立在民俗环境浓厚的羌族聚居地南新镇,增强南新镇羌民们对婚嫁歌的保护意识,它是一个特定民族区域内的群众充当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及保护者,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模式。

(2)培养羌族民歌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羌族民歌的传承人是活态音乐传承的传播者。羌族婚嫁歌的传承严重依赖传承人的口口相传,因此可多确立传承人。南新镇各羌寨都应该实施羌族婚嫁歌传承人制度,确立传承人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明确传承人的权益,规定激励、扶持和保障传承人的措施与机制,保证羌族婚嫁歌的传承人在良好条件下开展羌族婚嫁歌传承和发展工作。

(3)加强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对羌族婚嫁歌的记载具有特殊价值,弥补了仅用文献资料呈现苗族婚嫁歌的不足。利用现代的数字信息技术,如数码拍摄、二维三维扫描、三维建模、数据库对羌族族婚嫁歌的保护、观赏等提供生动的、直观的数字化素材。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再现南新镇羌族的婚礼现场,其中婚嫁歌、羌族传统服饰和习俗都能真实地被呈现,这也正是文字描述所无法具备的优势。数字化保护是对羌族婚嫁歌和节庆习俗最有效的保护形式之一,通过此介质全方位地展示羌族婚嫁歌的生存空间,为全方位、多视角地研究羌族婚嫁歌研究提供鲜活的现场。

四 结语

羌族婚嫁歌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支奇葩,它深深地根值于民族民间的肥沃土壤,渗透了民族音乐元素,成为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南新镇羌族婚嫁歌是羌族文化的完美再现,保护南新镇羌族婚嫁音乐是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完善羌族婚嫁歌的保护措施,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出绽放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马宁、钱永平:《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2] 杨碧嫦、陈远贵:《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3] 杨光成:《西羌壮歌》,《西羌文化》编辑部出版,2003年版。

[4] 谷运龙:《中国羌族民歌集》,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5] 宋顯彪、孙洪斌:《试析羌族音乐“立体化”与传承模式》,《音乐探索》,2012年第2期。

(赵晓娜,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羌族保护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