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自由思想演化的两个阶段看马克思自由主体的发展

2015-10-21绳俐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决定论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绳俐

摘要: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一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其思想演进也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完善的不同阶段。本文将以文本为主,着重探讨萌芽与成熟两个阶段马克思自由主体的发展变化,力图揭示促使其主体变化的原因,以加深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认识。

关键字:马克思、自由主体、实践

人类对自由的思考总是无止境的,从早期神话故事到当代政治民主皆把自由作为一个讨论的重点。与之相呼应,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也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占据极大地位。而本文则是针对这一主题,通过探讨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两个重要阶段,即萌芽与成熟阶段,达到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目的。

学界一般将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分为四个阶段:《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其自由观的萌芽阶段;《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会议的辩论》及《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则是马克思在对自由的沉思上转向了现实的维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为马克思自由观奠定基础;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则共同标志着马克思自由观的成熟。本文就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在马克思自由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著作为主体,阐述马克思自由观的由萌芽到成熟阶段的发展变化。

一、萌芽时期的马克思自由观

1841年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在系统研究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基础上,对布鲁诺·鲍威尔提出的自我意识的批判问题所做的回应。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比较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并通过挖掘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学说,探讨了自我意识的内在结构、精神和物质、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初步构建起了以人的自由为核心的本体论。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区分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所代表的不同对象。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代表的是决定论的唯物主义,而伊壁鸠鲁则代表了非决定论的唯物主义,由此,阐述决定论以外部世界的物质存在为研究对象,而非决定论则以人的自由、人的精神的个体存在为研究对象;在思维方式上,决定论崇尚以因果律建立的实证科学的存在方式,而非决定论则崇尚以目的论建立的抽象思辨的思维范式。显然,马克思选择了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传统,但是,他又非完全赞同。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否认伊壁鸠鲁哲学中悲观的、消极的因素,赋予感性以能动性、创造性,并且把感性的生活世界看作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在对原子的规定中,马克思将伊壁鸠鲁对原子特性和原子概念的构成及其关系进行说明。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原子论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就是区分了原子内部的“概念”和“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第39页。],并由此揭示了人的个体性的、精神的存在。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的“概念”指的是原子的质,即原子作为存在的规定性。这是原子的个体性的、精神的、形式的东西,是原子的自为的、不变的存在,因而也是决定原子本性的方面。另一方面,原子的“特性”指的是原子的质料、定在,这包括了原子的体积、形状和重力。这是原子的物质世界和普遍性的规定,是原子的自在的存在、变化的存在。马克思借用伊壁鸠鲁对原子特性与结构的分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偏斜运动与人的自由的两方面意义:其一,揭示了人的自由是个体性的存在;其二,揭示了人的自由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和自身自然构成的,人的自由的实现即是对他自身自然的否定。人的自由及其实现表明,人的自由是充满内在矛盾的,也是具有自身的感性的、物质的现象形式的存在。

此外,马克思还从偶然性與感性的人两方面进一步说明人的自由。“感性”既可以从认识论概念理解,又可以从本体论概念进行理解。从认识论上理解,感性指“主观假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第22页],即人的感觉、知觉。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为“客观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第22页],即人的本身的存在。“偶性”这一概念是承接“感性”概念的本体论含义进一步伊壁鸠鲁关于偶然性的观点发展而成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指“不稳定性”、“任意性”、“是一种只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或“抽象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第27页],而这些概念都可以归纳为人所具有的自由想象、创造的能力以及人不受外在必然性和命运束缚的自主性。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究其根本,只是马克思就人所具有的自由的本性所进行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还是限于原有的哲学框架。但是标志其自由思想成熟阶段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在他世界观与政治立场不断加入现实因素后的产物。这时马克思已经不再用思想领域形而上地去说明自由,而是从物质生产活动方面说明自由。在马克思看来,理论批判不是实现自由的唯一的和根本的手段,也不能保障自由。因为思想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思想状况受物质生产所造成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对于自由问题的求索需要转向更根本领域。由此,马克思转向从物质生产能力说明人的自由。

二、成熟阶段的马克思自由观

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初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而成,这部著作承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科学实践观思想,并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由此,也标志着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迈向成熟。

首先,《形态》提出人的感性活动,即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实现自由的必经之路,即“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66页]。其中,“现实的个人”便是在历史中的个人,与之相对应的“活动”、“物质生活条件”也不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而是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出的人的感性世界。其次,《形态》以实践为基础,进一步阐明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由此来阐发人的自由只有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一方面,只有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即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演变出发,才能正确地说明历史,才能达到对主体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也只有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从主体的方面去观察感性世界,才能达到对客体的正确理解,“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25页]马克思指出“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43页]这作为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经典概括总结,也同样可以看出了马克思成熟的自由思想是指人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范围内实现的。

纵观马克思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便会发现,其自由思想不论是从哲学研究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现存问题的解决都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他使哲学更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把自由从精神、天国等黑格尔形式而上学的概念拉回到现实、人间,从而使人的自由问题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发生联系。使哲学不再是少数人头脑中的抽象符号,而成为一种可以改变促使人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自由观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根本上,马克思的自由观与我国目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他们都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为作为自由主体的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只有在保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人的自由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决定论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我给小鸡起名字
国际政治中的决定论
在屈从中自败的自由意志
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