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年画 说科举

2015-10-21秦月

东方收藏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及第连中三元科举

秦月

年画,是过年时用于装饰环境、祝福新春的一种充满吉祥喜庆之意的水印木版画,宋代称其为“纸画”,明代叫“画贴”,清代称“画片”、“画张”、“卫画”,直至读到刊印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后来考证为刊行于乾隆三十年(1765)湖北黄州(今黄冈)知府李光庭所著“追忆故乡歌谣谚诵”的《乡言解颐》一书,方知有“年画”一词。

通过读书考试就有可能改变社会中下层阶级命运的科举制度,曾经成就了多少庶民大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祈愿。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鼎盛时期,因此,年画中融入“状元及第”、“加官进禄”、“连中三元”之类科举元素便是除“恭喜发财”、“麒麟送子”、“年年有余”等传统祝福命题以外的时尚选题。笔者在浩瀚的年画海洋中,选取了与科举有关的十数幅作品,个中经纬,边读边说。

“鱼跃龙门”题

宋代释名读物陆佃所撰《埤雅》释鱼卷解:“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意思是鲤鱼跳过龙门则能变幻成龙,以激励学子逆流前进、摆脱困境、及第升官、光宗耀祖。因此,“鱼跃龙门”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年画的主要选题之一。通常,画面由龙门、海浪和跃动的鲤鱼三个元素组成。然一幅产自四川夹江“董大兴荣”作坊刊印的清代版《鲤鱼跳龙门》年画则有更为深层次的构思。它摘录了北宋汪洙《神童诗》中“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这两句作为对联,置于画面显眼处的龙门门柱上,生动地把苦读、考试和金榜题名三个过程以及科举对布衣阶层“学而优则仕”的重要性言简意赅地表现出来,是同类年画中不同凡响的佳作(图1)。

禹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的别称,据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载,禹门为夏禹所凿。黄河经山崖峡谷冲出龙门,势如平地炸雷、声震环宇。

“三娘教子”题

“三娘教子”亦称三娘训子、教子成名。故事源自明末清初戏曲小说家李渔《无声戏》中一折,描述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教育养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受到朝廷嘉奖的故事:明代儒生薛广外出经商,转托同乡往家中捎去白银五百两,不料被同乡吞没,谎称薛广客死他乡。从此薛家家道中落,大娘张氏、二娘刘氏不耐贫寒,先后改嫁。三娘王氏春娥织布为生,含辛茹苦与老仆薛保共抚二娘刘氏所生之子倚哥。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不认三娘为母。三娘大怒,立断机布,以示决绝。经薛保解劝,倚哥认错,从此发愤读书,继而得中状元。薛广弃商从戎,官至兵部尚书。父子衣锦还乡,一家团圆。

以此故事入画,意在揭示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印证了孔老夫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名言(图2、3)。

“五子登科”题

《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传说五代后晋时期,燕山府(今北京)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富豪出身,然以势压贫,昧心行事;岁及而立,却无子嗣。后梦中受先父训诫,遂弃恶从善,积满阴德,终得天公恩赐五子。经其严格教育,悉数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年画《五子登科》表达了人们期望能像窦家子弟那样登科成才的美好愿望。图中一文官左右手分托两个幼童,膝下环绕三个小子,分别拿着牡丹、灯彩、金蟾、荷叶以及插着三戟的花瓶,取花魁增辉、前途光明、招财致富、莲生多子以及平升三级之意。

类似的还有五个儿童争抢一顶头盔的画作。因“盔”与“魁”谐音,故称《五子夺魁》,表示学子在考试中争当魁首。更为有意思的是一幅喻意六个小子争相出人头地的《六子争头》,图中三个坐姿娃娃和三个卧姿娃娃脑袋分别交叠,形成三头六身之势,妙趣横生,萌态可掬。(图4、5、6)。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题

魁星原称奎星,系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魁为斗之首”。而明代孙瑴(jué)所编《春秋运斗枢》则认为,北斗的“第一至第四为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同样认为,“北斗一至四颗星(α、β、γ、δ)组成斗形,故名斗魁,或称魁星。”科举考试取得高第即称作“魁”。清殷元正所辑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称“奎主文章”,后世附会为“主文章兴衰”之神,即“文曲星”。

傳说中的魁星之神赤发蓝面,翘足,捧墨斗,执朱笔,立于鳌头之上,专门负责点录科举士子。“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

自唐代始,皇帝在殿前召见新科状元、榜眼、探花时,状元跪在殿门台阶上最前端,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故谓“独占鳌头”,喻独占首位或荣获第一之意。

有了魁星点斗,自当独占鳌头。这个题材在不同地区的年画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河北衡水年画之乡武强县便是“如实”按照“鬼魅”原样入画的,其构图灵动,霸气扑面,常被人们用来“镇宅驱邪”;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作品则把魁星老爷幻化成考官模样,面目虽不狰狞,但也威严有加。平稳对称的构图,另有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图7、8)。

“连中三元”和“蟾宫折桂”题

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环节连夺第一者称“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而“蟾宫折桂”则是应试及第的赞美之词。据说是因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其时清香高洁的月桂满树飘香,所以把金榜题名喻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就有如此说法:“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这样的吉祥用语当然也是那个时代年画青睐的好题材。以杨家埠版用来贴在年轻夫妇卧室门上的“美人贴”门画为例,左图《连中三元》中的儿童手执挂有三只香椽的戟,“椽”谐音“元”,戟是具有钩、刺功能的兵器,这样就把“连中三元”的意思用可见的视觉形象象征性地表现出来。同样,右图的《蟾宫折桂》,用弓谐音“宫”、用箭影射“折”,再加上花瓶中插着的桂枝,那么“蟾宫折桂”的意思也就尽含其中了(图9)。

“封侯挂印”题

“封侯挂印”亦是科举年画常见的内容。封侯,指被封为官。封侯挂印,意即帝王赐爵授印予臣下。图案常引申为一猴在树下摘取蜂巢,利用“猴”与“侯”、“ 蜂”与“封”同音,以释高升之意。例见山东潍坊古版《封侯挂印》年画(图10)。

“马上加官”题

《马上加官》是一幅由河南开封朱仙镇出品的吉祥类门画。其构图饱满紧凑,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人物姿势多取戏曲中的工架动作。朱仙镇年画多于眼上眉下印一弯橙色,给人以爽朗古秀的感觉,久而久之则成为其标志性特色(图11)。

相似题材还有四川绵竹产的清版《文武加官》年画。图中左右两位气度不凡的官员各自手托一顶紫金冠,一文一武。人物体态丰腴,衣衫华丽飘逸,构图设色高雅,充满喜庆吉祥氛围(图12)。

“一品当朝 五桂联芳”题

“一品当朝 五桂联芳”门神画亦出自清代绵竹。画中两老者一手持朝笏,一手捋胡须,春风满面;两小儿各持写有“一品当朝”、“五桂联芳”字样的立轴,体现当时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画面填色洒脱,人物开相写意;水色晕染天成,手工韵味十足(图13)。

“状元及第”题

状元,殿试第一名。及第,列榜的次第,特指考中进士。唐武则天时,贡举之士立于殿下,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虽沿用旧称,然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凡考中状元者,必骑马游街三日,此为旧时代读书人最为得意之时。

苏州桃花坞版的《状元及第》年画,主题突出,构图简洁。图中状元锦衣紫冠,一笏在手,策马前行;随从高擎华盖,紧跟其后。唐代孟郊《登科后》中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的诗境跃然纸上(图14)。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而年画早在汉代就已经冒头。从时间上看,年画在先,科举在后;从重要性上来说,科举是官府行为,年画是民俗活动,两件事的“分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们从历代流传下来的年画作品中看到,科举元素在年画中占比不低。据此可否认为,开科取士的制度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是百姓普遍认可的好举措,人心所向,大众期冀。否则怎么可能在一年伊始、万象更新的重要时刻,把它作为一种祝福、一种希望置于自家最为显眼的地方呢。

猜你喜欢

及第连中三元科举
“科举”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先辈”辨正
希望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