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
2015-10-21石树民
石树民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内在成因,并对农村规划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规划;建设;问题;建议
1、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村规划或缺失或编制水平低
我国农村规划编制参差不齐。首先,有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结果丧失了农村的地方风格。还有一些村庄根本就没有规划指导,一任领导一种发展模式,相互不衔接,沿道路自由式发展。此外,以往农村规划不全面。有的规划仅有建房规划,缺乏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规划,对于村庄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考虑不周,导致发展盲目,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农村所必需的。
1.2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其合理性必然存在。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不断利好,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乱占地乱搭乱建现象越来越多,各自将房屋建设的很现代,但不顾及公共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所,导致用地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加大了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即就是一些村庄有,也很难维持其正常运营,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3农村生态环境普遍堪忧
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水、乡镇及个体企业废弃物等乱弃乱放,缺乏处理措施和设施,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同时在农村,农业污染也渐突出,包括肥料污染、农药污染、地膜污染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化肥中的部分成分挥发到空气中污染大气,部分成分随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富营养化,甚至污染地下水體,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酸化、板结、不好耕作,且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引起的耕地环境污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2、农村规划建设问题的内在成因
2.1农村规划建设中思想认识不到位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村庄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村庄村貌建设,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筑行为。
2.2农村规划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政府对农村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农村的种、养、加工等产业的扶持,而缺少用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支持。再者,农民增收缓慢,村庄发展速度不快,也导致了人们对规划认识的模糊性。此外,在长期二元结构下,各级对农村的投入还不足,造成目前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规划编制滞后。
2.3农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农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满足现状的规划,比如,路不通,整修或新修一条就行,什么急需就干什么,没有长远性,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2.4农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3、政策建议
3.1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3.2大力引导资金投入农村建设
地方的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3.3不断提高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
农民是农村规划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决定权,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4制定长远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
农村规划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引领农村规划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界定建筑和建设标准,防止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其次,农村规划一定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分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3]洪音.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J.城乡建设,2008,(5).
[4]施利红.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