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不同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产量的影响
2015-10-21韩永亮等
韩永亮等
摘要: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早熟棉品种邯686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6个不同处理,研究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在不同密度下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666.7m2每穴单株种植5 000株籽棉产量最高,每穴双株种植6 000株处理产量第二,两者差异不显著,后者更加省工 。
关键词:麦后移栽; 早熟棉; 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5-0046-03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Patterns on Yield of Cotton Transplanted after Wheat
Han Yongliang, Lu Zhengying, Li Shiyun*, Yang Yufeng, Cui Hongyin
(Hand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dan 056001, China)
AbstractTaking transgenic early-maturity cotton variety Han 686 with diseases and pests resistance as material, six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set to study the planting effects of one and two plants per hole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with one plant per hole was the highest under the density of 5 000 plants per 666.7m2, and that was second with two plants per hole under the density of 6 000 plants per 666.7m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latter was more labour saving.
Key wordsTransplanted after wheat; Early-maturing cotton; Planting density; Yield
冀中南地区是粮棉集中产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粮棉争地矛盾突出,发展麦(菜)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棉花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技术,在棉区实现了一熟变两熟,促进了种植制度改革。当前国内麦棉两熟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麦棉套种和麦后直播棉、麦后移栽棉。麦套棉由于二者共生期长,不利于机械采收,麦后直播棉产量不理想,麦后移栽棉则有效弥补了棉花生长所需有效积温和生育期不足的短处, 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为了进一步完善麦后移栽棉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方式试验,旨在获得冀中南地区早熟棉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高效的种植方式,为大面积推广麦后移栽棉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早熟棉品种邯686,该品种2011年通过河北省、河南省审定,生育期107天,高产稳产,抗病抗虫,纤维品质优良,适合麦棉、菜棉两熟配套种植。
1.2试验设计
2012年在肥乡县前白落堡村进行试验。砂质壤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水利条件好。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每穴单株种植666.7m2密度4 000、5 000、6 000株和每穴双株种植666.7m2密度5 000(2500穴)、 6 000(3000穴)、7 000(3500穴)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处理4行区,行长12.5 m,行距0.6 m,小区面积30 m2。
5月8日育苗,麦收后于6月13日移栽,田间管理及时一致。9月15日调查各小区的主要农艺性状, 项目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每小区取50铃测定单铃重,按小区收获统计产量。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包括种植方式和密度两个因素,种植方式包括每穴双株、每穴单株两个水平,而666.7m2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6 000、7 000株4个水平,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它的线性模型为:
xijk=μ+τi+vj+qk+(τv)ij+(vq)jk+εijk
式中xijk为群体的产量观测值,μ为群体的平均值,τi为种植方式i的效应值,vj为种植密度j的效应,qk为区组k的效应,(τv)ij 为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的效应,(vq)jk 为种植密度×区组效应,εijk为随机误差。以此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在试验中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测验;即假定各个因素效应固定,以处理效应为分子,随机误差效应为分母计算F值。
采用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7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麦后移栽棉的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株高逐渐上升,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 000株处理,株高80.7 cm、单株果枝数10.3个、单株铃数11.9个、单铃重5.21 g,田间各性状间协调性好;其次是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 000株,株高81.6 cm、单株果枝数9.7个、单株铃数10.7个、单铃重5.14 g,协调性也较好。endprint
2.2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由表2、表3可以看出,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种植方式之间籽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每穴单株的平均产量高于每穴双株的平均产量。
2.3种植密度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666.7m2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6 000、7 000株4个水平,种植密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该结果表明,5 000、6 000株之间产量分别为237.1、243.3 kg,差异不显著,但是极显著高于4 000、7 000株的产量。可见该品种的种植密度存在一个适宜范围,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2.4密度×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密度与种植方式的互作效应差异极显著。棉花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 000株与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 000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4),但从育苗移栽
的成本来看,每穴双株栽植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移栽费用,因此前者可以成为后者好的替代,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讨论与结论
在作物高产栽培中,增加种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具有较强的密度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其产量和品质基本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适宜的密度范围,高于或低于适宜密度时产量均降低。本研究中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 000株与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 000株时实收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会造成显著减产。房卫平等研究发现,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低密度处理叶枝成铃和外围成铃比例相对较高,而外围铃和叶枝铃比例高影响棉铃集中吐絮,另外麦后移栽棉具有有效现蕾少、开花结铃期短的生育特点,因此低密度处理下虽然单株潜力发挥较大,但是群体总铃数并不高,这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高密度下,随果枝部位上升,外围铃及叶枝成铃降低,上部成铃较多,纤维品质较优。本试验表明,666.7m2密度7 000株时,单株铃数明显降低,产量不高,而666.7m2密度5 000~6 000株时,成铃部位相对集中在棉株中上部,群体总铃数较高,这很可能是实收籽棉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表现,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研究密度范围,以确保棉株生长纵横均衡发展,使个体和群体枝节量适当,结合化学调控塑造理想株型,提高内围和中上部铃的比例,使麦后移栽棉达到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冯邦杰,潘志金. 麦茬直播棉发展优势及栽培要点[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47-48.
[2]陈建平,张萼,王海洋,等.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1,27(1):31-35.
[3]毛树春.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余建英.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马育华. 田间试验统计分析[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6]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 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9(5): 331-336.
[8]李大庆,徐立华,郑春宁,等. 麦后直播棉生物学产量、群体叶面积对皮棉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3,9(4):16-21.
[9]陈建平,张萼,王海洋. 麦后短季棉栽培技术[J]. 中国棉花,2008(6):29.
[10]王正才,陈金湘. 我国棉花育苗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综述[J].作物研究,2005(S1):347-350.
[11]房卫平,谢德意,李文,等. 不同密度下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比较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1):58-61.
[12]卢合全,赵洪亮,于谦林,等. 鲁西南麦套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9):27-29.endprint